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汉语主讲:王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词汇问题的重要性二、古代汉语中的字和词三、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附:关于汉语词汇结构的一般知识四、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五、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六、同义词七、同源词第二章词汇词汇问题的重要性•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法、语音就没有实体来承负。语法中心是西方的习惯,不适合汉语。•母语的习得是以词汇积累的速度和质量为基准的,语言的贫乏主要是词汇的贫乏。•语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词典直接相关。•“通语法”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初级层次,增加词汇量”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高级层次。•不通古汉语,无以丰富现代词汇。异词同字现象一(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礼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二(甲)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乙)丽土之毛。(《甘薯疏序》)三(甲)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王风·硕鼠》)(乙)唯闻女叹息。(《木兰诗》)四(甲)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乙)晨往,寝门辟矣。(《晋灵公不君》)(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五(甲)不介马而驰之。(《鞍之战》)(乙)既而与为公介。(《晋灵公不君》)同词异字现象一(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二(甲)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乙)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丙)遂开门纳众。(《赤壁之战》)三(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乙)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丙)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晋灵公不君》)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与双音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结构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战国策·齐策》)④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⑥(楚)文王将死,与之(申侯)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暇疵也……我死,女必速行。”(《左传·僖公七年》)⑦夫寻常之沟(《庄子·庚桑》)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与双音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双音词①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孟子·离娄》)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③韩之战,惠公不振旅。(《左传·成公十六年》)④楚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⑤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连绵词连绵词的形成(1)义合式。这类连绵词原本是两个同源词,本可以分开来单用或单解,凝固后保持了词源意义所带来的词义特点。如“绸缪”。“绸”与“缪”均有宛转缠绕的词源意义,凝固成连绵词后保持了宛转之义。“慌忙”,“慌”与“忙”都有浩大无边的词源意义,凝固成连绵词后保持了茫荒之义。(2)衍音式。这类连绵词是由一个单音词向前或向后衍化出一个表音音节,衍化出的音节虽用汉字书,但不具意义。向前衍化的如“参差”、“囹圄”等,向后衍化的如“趑趄”、“菡萏”等。(3)摹声式。摹拟自然声音而产生的连绵词。如摹拟自然爆破声的“劈历”,摹拟动物鸣叫声的“蟋蟀”,摹拟物件撞击声的“锒铛”,摹拟人类情绪发声的“嘘欷”等。连绵词连绵词的语音结构模式•双声联绵词如“犹豫”、“憔悴”、“踌躇”、“仓卒”、“流连”等。•迭韵联绵词如“从容”、“烂漫”、“慌忙”等。•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如“迷阳”等。关于词汇和意义的一般知识•词组(短语)、合成词、单纯词(单音词、连绵词)•语素: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走麦城”——“走狗”“(他盗之)出入”——“(与事实有)出入”“西南隅谓之奥”(《尔雅·释宫》)——“奥秘”“奥妙”•单音词、复音词(合成词、连绵词)•构词法——语法类型(非现行语法)漆黑、油绿、雪亮、血红(名+形——状中),流畅、溜圆、滚烫(动+形——状中),雷鸣、口服、笔谈(名+动——状中),绕行、跃进、渴望、封存(动+动——状中);语义结构:燃烧、焚烧—X焚燃;消费、花费、花消、费用—X消用、花用•汉语词汇结构方式演变的三个阶段——原生、孳生、合成•义项、义位和词项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古今汉语词汇意义的比较以义项为单位,有四种情况。说古今词义有差异,一般是指它们有不同的义项;说古今词义微殊,一般也是指古义的某一义项和今义的另一个义项十分接近而稍有区别。所以,古今词义的比较,是以义项为单位来进行的。(82页)且看下面几个例子:①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许行》)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语·为政》)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④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鄢陵之战》)①古义与今义微殊;②古义保留,但不常用;③该词古义消亡,现代用另词替代;④该词不使用,书写形式保留。古今词义差异•古汉语词汇中现代汉语完全不用的义项:⑤履帝武敏歆。(《诗经·大雅·生民》)(武,步迹)⑥官宿其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宿,安守)⑦及年岁之未宴兮,时亦犹其未央。(《楚辞·离骚》)(央,尽)⑧造托江流兮,敬吊先生。(贾谊《吊屈原赋》)(造,到……去)*“(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战国策·楚策》)(固,屏障)*“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蹇叔哭师》)(管,钥匙)•古今汉语不易区分,容易被错误替代的义项:⑨登大墳以远望兮。(《楚辞·哀郢》)(墳,水中的高地。不是墳墓)。⑩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窜,躲藏。不是逃窜)⑾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左传·成公十六年》)(事,专指战事)⑿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爱,怜悯。不是疼爱。如,应该。不是“不如”的“如”)*“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劝,勉励,鼓励。不是劝告)古今汉语几种差异的情况•(一)程度差异⒃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淮阴侯列传》)(恨,遗憾)⒄叹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咎,灾祸)•(二)广度差异⒅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子,女儿;好,貌美)⒆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病,病重)•(三)以彩差异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人为的)(21)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党,偏袒)•(四)特点差异(22)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访,咨询)(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憋闷)古今汉语差异的分析•《吕览·论人》:“喜之以验其守”注:“守犹求也”•《易经·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论语·先进》:“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李白《长干行》:“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章注:“迟,待也”•同上:“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国语》:“钟而藏之”词义的引申与多义词•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向延伸,产生一系列的新义,这种现象叫做引申•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多义词的多数义项是引申来的,可以纳入同一引申义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关联,叫做引申义,少数是文字假借的结果,叫做假借义•从理论上说,引申是以词的最原始的意义为起点的,但是,这个原始意义难以找寻;中国的传统语言学设立了一个可操作的概念,称作本义——本义是从汉字字形中钩稽出的一个义项,引申义和假借义要依靠本义来分辨•利用引申的规律来关联义项,积累词义,一般采用以本义为起点的引申义系联的方法,结构出一个引申义列,这个引申义列表示的是意义的逻辑关系,不是历史先后的关系引申义系联举例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文与可画谷偃竹记》)(节,竹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节,动物的关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节,季节)•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一词古今义同)•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谭嗣同》(“节制”一词古今义同)•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节,节省)•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节,节拍)。“节”的引申义列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截分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节(竹节)受到限制的行为:节制、节省、节约限制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引申义系联举例关•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老子》)(关,门闩)•门虽设而常关。(《归来去辞》(关,关门)•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关,关口,要塞)•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关,涉及,关系)•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马仗家引对,不得关碍。(《新唐书·颜真卿传》)(关,阻挡)•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关,机械发动的装置)•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狱中杂记》)(关,关文。古代平行机构来往的文书)“关”的引申义列将箭与弓属连:关弓连贯:关联连系双方的公文:关文门闩管开合的装置:机关闭合:关闭阻碍而闭合关闭以防守的地方:关塞阻碍:关碍引申义系联举例•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吕氏春秋·长利》)(缝隙)•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一定的空间内)•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口技》)(一定的时间内)•两山之间有川焉。(《周礼·冬宫·考工记》)(中间)•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断)•夜雨剪新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夹杂,羼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断断续续)•故君多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隔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使隔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秘密地,悄悄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量词,计算房屋)“间”的引申义列居中(一定的时、空之中)————介入其中缝隙中断————多次中断隔开有距离————使产生距离————使与大家隔断隔开房屋产生的量关于本义的几个问题•本义是从汉字字形里分析出的词的一个义项,它不是最早的词义,但是是在造字时期就有的意义,所以应当比较早;用本义为起点来进行多义词意义系联,构成义列,仅仅是一种操作方法•《说文》所说的本义指的是造字的意图,从造字的意图到实际使用的意义,还要经过一层分析•本义必须在字形没有失去原初造字意图时才能在字形上看出,有的字形已经看不出理据了,不要用这种字形乱讲本义•与本义相关的意义,可以判定是引申义,不相关的,可以判定为假借义。假借义是由假借字带进来的,要找到它的本字,将它排除出引申义列本义的探求•虐,竹约也(《说文·五上·竹部》)•镾,以木横持门户也(《说文·十二上·门部》)•镚,隙也(《说文·十二上·门部》)•凭,置祭也(《说文·五上·丌部》)•轴,密也(《说文·八上·比部》)•巾,卵孚也,一曰信也(《说文·三下·爪部》)•舭,金涂也(《说文·十四上·金部》)——窼,迹逪也(《说文·二下·辵部》)•襠,盛也(《说文·七下·宀部》)——俑,貌也(《说文·九上·页部》)沫洗目州浴网初益客盡吹射本义的探求晶昭暗晦昏……中的“日”有“明暗”的意义时昨昔暂暇……中的“日”有“时间”的意义旦旭莫晒景……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暗”等带入字形:本义的探求本义的探求舂(舂)两手举杵在臼里舂米,手在两旁,杵在上方,臼置其下薜(尘)籀文的“尘”由三个鹿和两个土构成,土插在三个鹿之中,象群鹿奔跑扬起尘土牢(牢)牛被拴在牢圈里,牛在宀中本义的探求解(解)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6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