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长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素养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素养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两百多种。《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词的来源:最早来源于《周易》,《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易》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作为儒家径典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易经》对“文”字的解释:“物相杂,故曰文。”“杂”原来写作“雜”(我们简化其为“杂”)。左边是一个“衣”字,右边是个“集”字。从造字来说,意思是有很多鸟飞在一棵树上,还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很好看,就是“雜”。也就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绿绿的,这就叫“文”。《礼记》中对文的解释:“五色成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就叫“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但不是杂知无章地随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乱,所以我们也说了“文章”。各种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乱,有章法,这就叫“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文化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结论: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应该说这是全人类都有的、共同的一种追求,既然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追求,难免就有点相碰撞的可能。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应当作出一个保证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为规范。这个规范必须保证大家都“美好”,这就要求大家和谐相处,大家都要彼此谦和、客让、包涵、尊重。这就是“和谐”。案例一: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人类的天性总结:《易经》中说“天行健,地势坤。”这已经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坤”就是“顺”。天和地是在不停地运行中的,天要强劲,地要和顺,大地上的万物,也包括人类,都要求“顺”。天和地要求“顺”,人类如果要想美好,也必须“顺”。把“美好”“和顺”找一个字眼来描述出来,我们中国人就找到了“文”这个字。文,即为美好,和谐之义(解释“和谐”)案例二:关于“和谐”的寓言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仁、德”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真正的“仁爱”,有时只不过是举手之劳。案例三:丘吉尔的故事当一个人内心抱着一种善良愿望的时候,很多这种善良的举手之劳会让我们之间变得更温暖一点。“仁者不忧”就在于你自己胸怀有多大,只要我们的主观更仁厚一点,外在的一切就显得小了许多。德:“德”字右面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上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庄子》里提过“德”,认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虽然不是一种东西,但却是一种很不一般的内在能量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东西生长,会使事情成功。可见是一种可以增强生命的量,可以推动成功的力量。古代把“冬至”这一天,也叫“德日”。从这天开始白天长了,这是天体的规律,“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万物开始生长。这一天也叫“旺日”,即开始生长。所以,“物得以生”——事物如果有了“德”,就开始种植成功的果实了。生活中也有“舍得”一说。舍得,舍得,舍弃一些东西,得到一些宝贵的东西,有舍才有得,这是一个文化中的辩证关系。所以,“德”是很好的字眼,是帮助人和物旺盛成长的字眼,美好的“文”如何达到全面的“化”?必须依靠“德”。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个“德”字分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的本质性的核心。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特征: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这里的学校领导,教师的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的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秀性。校园文化,像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种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案例五永顺办学理念的案例:破窑出好瓦(永顺教育的模式)案例六养成教育的案例:(原泽家小学的办学思想)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案例七附小、一完小的例子结论: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须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是永续的,永生的。功能:提升素质: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案例八职教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活动吸引人、以活动凝聚人、以活动塑造人。结论:营造文化氛围:学校通过各种教学、文艺、体育、管理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师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到这处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在今天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永远保持着永恒的魅力,是能够唤起少年儿童心灵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促进学生高尚的、独立的以人格追求和高尚道德追求的。一、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案例七名校校训清华大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浙江大学:求实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北京师大:为人师表哈佛大学: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是让你与真理为友,这是哈佛的精神。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校训显示出这些世界知名大学的独特的灵魂。关键是,这些大学在实践中秉承着校训传达的精神,让其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传道,深入人心,深入灵魂。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处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结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且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并且校园的文化建设与校长的文化素养十分关联。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于:一、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着教师的诗性。1、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3、教师的人文精神可以塑造学生人格。二、睿智的教育智慧支撑着教师的灵性。1、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2、利用课程资源打造学生人文精神。3、和谐的人文交流可以建立相互尊重的个性品质。
本文标题: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长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7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