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课标要求:1、了解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主张;2、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意义。概念呈现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杂家(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名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纵横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兵家、小说家(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政治到经济等各方面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根本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封)二、“百家争鸣”的表现(一)儒家:创始人孔子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亚圣”。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战国邹国儒家奠基人,“亚圣”《孟子》思想学说政治观:人性观:义利观:“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要内容: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性善论”---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影响《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1、孟子学说: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这是为什么?民贵君轻探究: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主张?(1)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的“义利”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意志品质。(2)实质: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荀子—儒家的现实主义者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政治思想:仁义、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人性观:三峡制天命而用之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异人性论爱人仁政仁义(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百家争鸣”的影响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力”;节俭道家老子春秋“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战国“齐物”;“逍遥”;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战国中央集权观;改革观兵家孙膑战国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请判断:这是哪一派别、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4、“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7、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8、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前后贯通: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义轻利:
本文标题: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0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