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校外教育的角度刍议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1从校外教育的角度刍议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伊春市友好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张海涛内容摘要:课程改革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校内外教育机构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组织单位。通过新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作为承担教育改革的两个最重要的载体,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整合资源,实现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青少年的全面素质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从校外教育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校外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学校教育的具体思路和举措,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青少年教育。关键词:角度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一、概念的界定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教学计划,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完成课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强制性和公益性。2、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二、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课程改革任务相当艰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2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头兵,学校教育非常重要,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实现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言,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仅仅有校内的课堂教育,只学习人类的经典文化和间接经验是不够的,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但是也需要一些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学生的知识学习必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和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化必必须校内外教育相互结合,有机联系,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提升,所以校外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只有整合校内外教育的资源,进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办发[2006]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下指<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3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贯彻落实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督查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特别是要和学校教学计划更好的衔接起来,解决“五日空”的问题。三、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要求目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从校外教育角度,怎么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发展状大校外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是一直来困扰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据此,笔者对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如下粗浅认识。㈠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补充校外教育的不足,然后结合校外教育的理念,最终达成校内外教育理念的一致。在学习同时,更要发现校内教育的不足和教育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校外教育4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才能不断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㈡发挥优势,凸显互动1、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集聚了各个门类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培训、活动、研究、指导等的丰富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培训指导本区域学校的老师,提高校内老师的活动素养,提高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研究优势,培养校内教师自主开发教育活动的能力。2、发挥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发挥场所、地域、实施器材和人才优势,吸引学校或青少年来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成才需求。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校内外教育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找到结合点,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业余时间到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是可以有效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意义重大。3、发挥网络优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它带给人类便捷、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5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既消耗了青少年的很多精力,又会让不良的网络信息毒害青少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网上少年宫”、“空中少年宫”、“网上学校”、“天天网络工作室”等网络教育活动,用我们丰富、生动、有益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占据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吸引青少年参与网络学习、互动,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延长校外教育手臂。4、发挥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校外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校外教育在本系统内培养了一批策划、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专家。校外教育在本阵地有效开展大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发挥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互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在学校内组织开展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的趣味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校外教育还要将教育活动带到社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指导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高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档次,真正做到全方位服务青少年。㈢主动适应,拓展创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实践、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创设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活动品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少年新的教育现象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的教育要求也日渐提高,难度也越来越大。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要求相当迫切。因此,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胜任,校外教育要适应形6势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校教育,主动创设教育活动品牌,如开设心理辅导、边缘青少年教育辅导、生存教育、团队意识等新兴教育活动,做精品项目,起教育示范的目的,并总结、提炼、推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㈣坚持公益,体现公平校外教育始终要强调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公益性,必然要体现和实现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5400多个,“十五”期间利用彩票公益金建设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700多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及部分县区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锤炼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校外教育无论是在数量、布局上,还是在管理、服务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校外教育要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兼顾教育公平,充分发挥教育辐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力地推动这些学校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校外教育活动的均衡发展。二是广泛开展“流动少年宫”、“科技大篷车”、“流动艺术团”等形式送教下乡、下校,支援贫困地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当地青少年的教育文化生活,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尽可能多的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他们的视角。三是针对城市留守青少年、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与学校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结合,7开展各类形式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提倡“和谐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措施保证㈠思想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意见》(中办发[2006]4号)指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各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功能为“拾遗补缺,拓展延伸”。拾遗补缺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的缺失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拓展延伸,就是与学校教育相适应,拓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延长教育链,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实践探究的活动平台,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校外活动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校外教育就是“琴、棋、书、画”,是青少年学习兴趣特长的地方,把校外教育简单等同于特长培训机构,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所以也就不够重视。而对学校教育却百般尊崇,重视有加,付梓了全社会的关注。《意见》指出,校外教育是社8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全社会要认同校外教育,形成重视、关心、支持校外教育的良好氛围,把校外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来对待,从而关心青少年的全面教育。㈡机制保障校内外教育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结合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校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起制度建设的主要责任,为校内外教育结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以协调和指导,还应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利用结合机制的建设。校内外教育要在办大教育的前提下,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要形成校内外教育的联动机制,将教师的考评纳入相关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校外教育还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针对校内外教育衔接的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活动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等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量化的尽量用数据来反映,不能量化的可采取家长、学生、教师和单位评价相结合,用定性语言描述。考评采用“三结合原则”,一年一评,考核结果与单位
本文标题:从校外教育的角度刍议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2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