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步骤◎战争背景、性质、经过、结果、意义◎运动背景、性质、指导思想、经过、结果、意义◎思想、著作背景、思想内涵、评价◎条约背景、性质、主要内容、影响◎制度、政策背景、性质、目的、内容和特点、演变过程、影响◎人物主要活动、历史贡献与影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等)产生、特点、演变、作用◎文学形式(小说等)背景、特点、代表人物或作品、影响二、名词解释1、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一项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出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分封制,维护政治联系以稳定统治秩序。它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的特权,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如聚族而居的习惯,对血缘的认同和归属感,统治集团内部严格执行的习惯。2、分封制分封制是在井田制的基础上西周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给先代贵族,功臣和姬姓子弟,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定期交纳赋税并提供力役。目的是巩固周统,扩大西周疆域。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周朝统治。未能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周天子权利削弱,分封制崩溃。3、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实行的中央官制。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而实行的,以皇帝为尊,下设三公,分别是丞相(政治),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对丞相负责,按照职能,行使权力。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具有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等特点,三公相互牵制,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延续了秦的官僚制度。4、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郡直属于中央,设立郡守、郡尉、监御史,下面是县、乡,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被历代沿用且不断完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5、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表示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掌握全国大权。它创建于秦朝,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其打下了基础。理论来源是法家思想,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它是为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而设立的。经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又经宋元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不断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也易造成腐败、失误和暴政,导致自然科学落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6、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中央官制。分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六部下属尚书省。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牵制,保证君主的中心地位。具有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工作失误,加强君主专制。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期间不断地调整改进。7、科举制科举制是隋朝建立的选官制度。以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庶族子弟有了参政机会,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防止腐败,促进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八股趋势,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科学进步。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才被废除。8、行省制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一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全国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行省权利“大而不专”,既维护了中央集权,又给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明代沿袭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地方建立布政司,清代沿袭各地省名,一直延续到今天。奠定了今日我国地方的省,地,县三级行政区域制。9、内阁制内阁制是明朝永乐帝设立的为皇帝出谋划策的机构。明成祖废丞相后,需要有一个机构来替代丞相辅佐君王,于是有了内阁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内阁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明朝后期内阁权利扩大。10、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中枢权力机关。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名词解释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9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