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是农业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工业文明正在萌发;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摘编自《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彭慕兰的核心观点: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东西方发展水平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许平中《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前期历史浓缩一、列强侵华史五场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3.中法战争(1883-1885年);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近代后期: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三大条约:1.《南京条约》(1842年);2.《马关条约》(1895年);3.《辛丑条约》(1901年);二、抗争探索史三个阶级1.地主阶级;2.农民阶级;3.资产阶级;(近代后期:无产阶级)四条道路1.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维护清朝统治2.农民阶级:反帝反封,走暴力反抗道路3.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A、改良派通过改革走资本主义道路B、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六场运动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3.资产阶级: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1898年)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900年高潮)5.资产阶级: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1年)6.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理解:对此概念,既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正确理解应为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的几种侵华方式:军事侵略:侵华战争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20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政治侵略:“中外和好”→瓜分狂潮→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干涉、破坏中国革命文化侵略:最主要是传教、设许多教堂,也有学堂、报馆、医院、育婴堂等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20世纪以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过程。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18世纪英国率先实现“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法国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生产也得以比较迅速地发展。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它建国到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鸦片战争爆发之时),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俄国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是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之一。(决定了英国是急先锋,为了市场;俄国是割占土地)从当时贸易的内容看,对中国是完全有利的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当时的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市场里最大的经济体,生产出大量消费品,但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中国在对外贸易上是出超,经常有大量白银和银元流入。中英贸易不能平衡,这样,平衡贸易就全靠可耻的鸦片走私了。马戛尔尼率团使华失败是否仅仅是中英间的“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首任外交公使马戛尔尼率使团抵达北京。在英皇乔治三世给他的授权书里,不仅有自主做出让步决定的权力,而且还有必要时同意禁止东印度公司把鸦片输往中国的英王允诺,以符合中国的鸦片禁令。英国特使谋求中国开放内地市场。但马戛尔尼拒绝了必须对乾隆皇帝行跪拜礼的要求,于是被视一切外国均为夷、礼品必是贡品的清朝认定为大逆不道,清廷遂限期逐其出国门。而他所赠送的大批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机器都被安装于皇宫当做玩物,所提议的建立中英两国外交与商业联系,亦未讨论即被拒绝。英王促进英中正常贸易全面开展的企图寿终正寝。1816年,英王又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以继续马戛尔尼未完成的使命。结果在跪拜礼问题上又僵持住了,这回清廷干脆连对话也不考虑,直接把他们遣送出境。“礼仪之争”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两国文化与经济上的不同。目的的差异:英国的本意是来华进行外交谈判,而大清则一如既往以为是外夷远道来贡.一方面,我们应当肯定,乾隆拒绝马戈尔尼提出的“给地”、减税、多口通商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在其谕旨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自我满足,进而妄自尊大,处处以天朝体制为处理对外关系行为准则的态度,从当时世界潮流来看,是落伍而迂腐的。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他的著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认为“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把对方推倒野蛮人的边缘”。又说:“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交流开放。”虽然,满清王朝对于英国明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开放”要求理应拒绝,但问题在于它拒绝的方式是僵化的固守朝贡体制。这注定这次中英外交交往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不仅仅是礼仪和文化的冲突,更是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失误。清朝僵化的外交思想和模式与西方近代外交格格不入,孤立与世界潮流之外的海外政策,其闭关自守的性质在此暴露无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大量涌进中国,但由于受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一直销路不畅。马克思在其鸦片贸易史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过高的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列强对国际市场的扩张要求日趋迫切,而它们对华贸易的被动局面正与这种迫切要求不相符。于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约10年后,英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企图以此形式,实现其新的侵略要求。领事裁判权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一种非法特权,它的主要内容是: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任何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员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其本国法律裁判”。这种非法特权,是对一国独立司法主权的剥夺.租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的地域.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租界在中国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与租借国展开收回租界的谈判。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为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单方面的)。“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门条约》)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由此会出现什么局面?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如何评价和看待近代列强的侵华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为:(1)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2)在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3)在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产地,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2014课标1)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2.(2015课标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D)【解析】鸦片战争后,由
本文标题: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9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