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安徽省乡土地理(人教版)
目录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安徽省乡土地理(人教版)本节目录核心归纳•重难突破随堂演练•同步测评目录核心归纳•重难突破[典题导入][典题1](2012·省城名校第一学期高三联考)结合安徽省地图,回答问题。考点一安徽自然地理特征目录(1)图中甲、乙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试从地形和气候方面进行说明;同时简析两地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2)安徽省是旱灾多发的地区,今年又遭遇了近50年来罕见的秋冬春连旱。请你为安徽省今后减轻旱灾提出合理建议。(3)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以合肥为核心的江淮地区被纳入重点开发区域,简析江淮地区被列入重点开发区的原因。目录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读出,甲地位于淮河以北,乙地位于淮河以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以旱田为主,乙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水田为主,由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甲位于平原,乙位于低山丘陵,多梯田。第(2)题,安徽旱灾多发,为减轻旱灾,应加强对天气的监测预报,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用水,发展节水产业,实施跨流域调水等。第(3)题,分析江淮地区被列入重点开发区的原因,应从交通条件、工农业基础、劳动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即可。目录答案:(1)地形:甲地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乙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气候: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受地形的影响,乙地多梯田;受气候的影响,甲地为旱地,乙地为水田。(2)加强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产业;实施跨流域调水。(3)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基础良好,劳动力充足,技术支撑力量强,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目录[知识链接]1.优越的区位条件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沿江通海,承东启西、呼南应北,东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无缝接轨,南与开放度较高的珠三角交流便捷,是国外及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安徽位于中国立体交通网络的中心和枢纽位置,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京福高速穿越南北,沪蓉高速、陇海铁路和宁西铁路横贯东西。目录2.地形地貌目录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千米;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千米;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千米;安徽段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千米,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目录3.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降水丰沛,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优越。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等。目录4.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67种,其中煤炭、铁、铜、硫、明矾石、石灰岩等10多种为优势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尤其是煤炭已探明保有储量250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之首。(2)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品味最高的省份之一,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其中黄山荣膺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目录[对点演练]1.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安徽省地形和水系示意图。目录材料2:安徽省三大流域概况比较表。项目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6.706.600.66流域面积占全省的比重/%48.047.34.7耕地面积/万平方千米3.021.330.08耕地占全省的比重/%68.030.02.0水资源量占全省的比重/%26.063.410.6目录(1)说出安徽省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成因。(2)概括安徽省耕地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3)比较淮北平原、皖南山地农业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区域差异。气候类型淮北平原皖南山地目录解析:第(1)题,安徽由南向北受夏季风影响不断减弱,降水量不断减少,因此水资源的分布由南向北减少。第(2)题,从表中耕地面积占全省的比重可以看出,由南向北耕地占全省的比重不断增多。耕地面积多少与地形有关,再由安徽省地形图可以看出南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北方以平原为主。第(3)题,皖南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多山地丘陵,农业以林果业为主;淮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目录答案:(1)规律:从南往北减少。成因:由南往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雨季渐短,降水量减少。(2)规律:从南往北增多。主要影响因素:(地形)皖南以低山(丘陵)为主,皖中以丘陵为主,皖北以平原为主。(3)见下表:气候类型淮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差以种植业为主皖南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以林果业为主目录考点二安徽的社会经济特征典例导入[典题2](2013·江南十校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1: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工业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许多外企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迁移。目录目录目录材料2:日前,安徽皖江城市带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在合肥举行。标志着江南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境内,地处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营造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活力之城、生态优秀的宜居之城、科技和文明融合的文明之城。目录目录目录(1)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2)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投资占全国比重日益上升,超过了珠江三角洲,试从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变化和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两方面分析原因。(3)长江沿江地带在长江流域的产业转移、经济合作中起到重要的纽带和辐射作用。试分析说明长三角产业向皖江地带转移对长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4)根据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的位置、总体规划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在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方面已达成了哪些共识?目录解析:第(1)题,由甲、乙两图表直接读出。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应从国家政策、工人工资水平、科技和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区位优势下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应从浦东新区的开发、科技与人才、交通条件、经济腹地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区位优势上升。第(3)题,长三角产业向皖江地带转移,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优势资源,更好的为吸收外资、技术、产业升级提供腾笼换鸟的空间和机会。第(4)题,分析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位置图、总体规划图,在江南产业集中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突出当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加强各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产业整合、市场沟通,实现共同发展。目录答案:(1)珠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且2000年之后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与人才的优势逐渐丧失;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有科技与人才的优势;水陆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阔。(答对三点即可)目录(3)可充分利用长江沿岸皖江地带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租金低等优势实现产业转移;为更好地吸收外资、技术,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机会。(4)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提升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④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⑤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产业整合、市场沟通,实现共同发展。(答出其中四点即可)目录[知识链接]1.人口6152万,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皖北及沿江平原的东部较大,皖南丘陵和皖西山区人口密度较小。2.农业(1)淮北平原农业区。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光、热、水等条件较好,以旱作农业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夏、秋旱涝发生几率大、危害重。目录(2)江淮丘陵农业区。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等为主,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属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舒绿”“六安瓜片”“齐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目录(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棉为主。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暴雨,常易发生洪涝、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目录3.工业安徽工业基础雄厚。在汽车、家电、建材、工程机械、煤电、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已在全国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马钢是全国五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电解铜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海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和塑料型材生产企业;依托江汽、奇瑞、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等骨干企业,全省汽车年产量超过40万辆,居全国第七,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家电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五,已成为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目录4.交通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域间的联系。目录5.区域发展—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录[对点演练]2.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右图是“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区域范围示意图”。完成(1)~(2)题。目录(1)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我省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的优势区位是()A.气候优越B.地形平坦C.劳力丰富D.交通便捷目录(2)关于皖江城市带未来发展方向的论述错误的是()A.皖江城市带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有机结合B.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承接产业转移,而且近期要积极吸纳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C.皖江城市带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发展D.皖江城市带把承接产业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安徽省乡土地理(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3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