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巴蜀园林案例分析CaseAnalysis武侯祠·简介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武侯祠·均衡对称的建筑布局武侯祠·对称轴线与自由园林的结合①武侯祠与惠陵相对独立的对称轴线从武侯祠建筑群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大门—二门—昭烈殿—过厅—静远堂依次排列,生成整个建筑群南北向的中枢轴线,强调了昭烈殿和静远堂在建筑群中的核心地位。西侧惠陵山门—寝殿—墓冢与中枢轴线平行形成次轴线。这与建筑群的功能是相符合的,武侯祠与惠陵是两组祭祀建筑,沿轴线布置轴线能形成强烈的秩序感和威严空间。除中枢轴线外,武侯祠又以两大殿为主体,按横轴线布置有廊道和两厢,形成三座庭院。这一系列的建筑采用了由单一到多变、由低到高的空间序列方式。武侯祠②自由园林与纪念性建筑群的融合在武侯祠中轴线的两侧,与均衡对称相反遵循的是自由的布局原则。武侯祠利用自然地势,布置溪水荷池、道路桥亭、花墙甬道等景观,与轴线上的纪念性建筑和谐地共处于古祠之中。西侧园林以桂荷池为中心,自由的布置着桂荷楼、琴亭、船舫、观星楼。这些园林建筑把武侯祠和惠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两部分的景观既有分隔又有联系,自然地过渡。③武侯祠与惠陵巧妙的路径组织“路径是达到某个目标所寻找的方向。不过,若中途发生事件,那么此时路径就作为这本身具有的某种性格来体验了。”这句话说明了路径的两个作用:作用一为联系诱导;作用二为空间体验。武侯祠建筑群群体空间,在行进过程中,利用不同方位、阶梯或路径形成截然不同的空间秩序,塑造不同特色。建筑群路径组织分析武侯祠·建筑群空间组织特色①重点建筑对整体空间的统帅作用在同一建筑群体内,体量高大或相对位置较高的建筑物会聚焦视线,成为空间内的中心,它对周围等级较低的空间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作为轴线上的第一个大殿昭烈殿,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成为昭烈殿前区范围内聚焦视线的主题构筑物,统领着文臣廊、武将廊和二门所形成的院落空间。而静远堂则是轴线的最后一个建筑物,是整个空间的终点,静远堂统领着过厅、爱树山房、藕船、钟楼及鼓楼围合的院落空间。从屋顶的形式来看,昭烈殿和静远堂为歇山顶,形制高于其他建筑的悬山顶;从建筑的高度来看;昭烈殿最高,静远堂次之,这样的格局突出了刘备皇权至上的地位,又不压抑诸葛亮辅佐的功臣地位。静远堂和昭烈殿对整体空间的控制,使武侯祠建筑群空间序列有始有终。武侯祠纵剖面分析图武侯祠②控制轴线对整体空间的组织轴线或许是组织空间的最基本的方式,它由空间中的两点所组成,虽然轴线是不可见的,却是一种强有力的控制空间秩序的有效工具。轴线分为几何轴线与视感轴线。几何轴线是由若干体块在空间上的位置所确定,即:若干体块的形心连线及若干并列体块所暗示的垂直轴线。视觉轴线是在视域范围以实体体量和高度与人眼所建立的。武侯祠建筑群以大门、二门、昭烈殿、过厅、静远堂沿南北方向几何轴线纵深布置,左右对称,形成庄严地祭祀空间。惠陵以山门、寝殿、墓冢平行于武侯祠几何轴线纵深布置塑造肃穆的气氛。武侯祠建筑群在行进的途中始终有较高构筑物吸引视线,保证视觉轴线的连续性,在群体空间内建立清晰的秩序。几何轴线和视觉轴线的应用,使武侯祠建筑群空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建筑群外部南北方向视觉轴线武侯祠·营造丰富空间环境的方法①有机变化的院落空间控制建筑庭院的长宽高三维尺度以及花草树木的布置可以在闭合空间内塑造和烘托出所需的氛围。位于南北轴线上的武侯祠建筑群共有四个院落,应为是平地的原因,四个院落都成矩形,表现出比较规整的特点。自大门进入第一重围合空间,除南北向的大门、二门外,东西向用红墙来围合。第一重院落较大,视线也较开阔,较大的空间可以满足游客的集散。透过二门可以依稀看到昭烈殿的神像,植物以松柏为主。穿过二门,进入第二重院落。往前走,大殿渐显全貌,换步之间,犹如在向“帝君”靠拢,苍劲古柏直插云霄,富丽雄伟的大殿扑面而来。昭烈殿被抬高1米,营造出了刘备贵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的威严、神圣气氛。第二进院落为一个规则的矩形,但是比第一进院落小。穿过昭烈殿,进入第三重院落,透过过厅可以看到古朴庄重的静远堂。庭院左右零星种着松柏,地上绿草青青,白色的围墙边有一排翠竹。此庭院虽小,但其空间尺度与过厅的比例却相得益彰,刚入院内即可见过厅正面全貌,透过枝叶可以看到过厅弧线优美的前屋面。经过过厅来到最后一重院落,此院落比第一、二重院落的尺度要小,完全没有了前面神圣、威严的感觉,两边的厢房适当减小了庭院的大小,让人感觉更为亲近。武侯祠武侯祠武侯祠武侯祠②围合渗透的建筑环境武侯祠建筑群内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风景甚好。这多种多样的环境或景观元素成为组景的天然素材,但同时,自然景观如果都毫无取舍的放置于人工的建筑空间外,势必会使自然、人工在其交汇的界面上出现生硬而不协调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建筑群规划与自然、人工环境组织的时候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围合”来强调人工环境:在自然环境杂乱无序之处,或是为了强调人工环境的地方,通常运用高墙对自然环境进行遮蔽,而精心设计建筑本体,规划人工环境,展现“人工之美”。如惠陵用云墙遮住墓冢,筑成百米弯曲的甬道,控制住人们的视线,使人们从轻松地环境中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凝重的气氛中。杜甫草堂·简介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杜甫草堂·草堂特点①草堂特色——祠堂园林景色幽,诗情画意满园秀杜甫草堂将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歌、书法、绘画3种艺术精巧融合,其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相互渗透,虚与实互相融会,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典范。唐诗的风格大体不出清新与豪放两大类,而杜诗除了沉郁顿挫以外,还具许多风格,或清新、或恬淡、或华瞻、或古朴、或质拙。这些不同格调的诗篇,像颗颗珍珠随潺潺流水,与风景融糅,与建筑共生,使千年草堂折射出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显现出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草堂以质朴典雅为独到,其间碧波萦绕,石桥相通,浓荫蔽地,幽花溢香,既体现出杜甫故居的雅淡清幽,又不失祠堂园林的稳重肃穆。同时,整个环境诗景相融,史境相通,杜甫饱经风霜的一生及在此所作的240余首诗歌通过雕塑、书法、绘画等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其亭、廊、槛、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融于诗圣千秋流传的诗歌中,置身其间,“人在园中,园在诗中,诗在景中”的情境油然而生。杜甫草堂②草堂布局——粉墙一径染水意,黛瓦沧桑浸园情草堂布局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对称严整,肃穆稳重,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由照壁作序景,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并通过两旁对称的附属建筑以及点缀其间的亭、廊、槛、榭,共同构筑起多层次的环境空间,营造出极富变化的空间感受。在正门与大廨,诗史堂与柴门之间,还利用萦绕多变的水体打断中轴线,再通过筑桥引水,使其隔而不断。除此之外,草堂的空间形式并不是完全按照“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的园林布局手法,建筑群的主厅,位于中心位置的诗史堂不作为高潮,而是将这一重心位置作为发展阶段,形成纪念性的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工部祠)的到来。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对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将高潮融于3个不同意境的诗意空间中,形成一个中心(工部祠),3个结景点(碑亭、茅屋、水槛)。在这3个结景散点中,有着各异的景致,其布局形成了稳固的“结景三角形”,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对,构图上的均衡,让游者自然地从祭祀杜甫的神圣空间里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的园林空间艺术①“正变”结合“园林美是园林的思想内容通过艺术的造园手法用一定造园素材表现出来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审美要求的园林的外部表现形式。”曾宇、王乃香分析了巴蜀园林“正变”结合的空间格局:“‘正’就是以轴线来组织建筑群体,‘变’就是因地、因景制宜灵活地进行布置”,杜甫甫草堂就是这种格局的典型代表。“以大体对称的祀祠建筑为主轴,在其周围采用自然活泼的布置手法,或建亭台,或置廊榭”。以中轴线连接五重纪念建筑,串联成视线集中、内向而气氛肃穆的纪念空间,围绕茅屋随宜而置的溪流、草木组合出开敞的自由游赏空间。而“无论是按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还是灵活的空间或自由多变的路线设计都可以表达相应的纪念性”。这种“正变”结合形成的规整空间与自由空间,使园林景观序列更加多变,在起景、高潮、结景后仍然有一定的延伸景观杜甫草堂景观序列示意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的园林空间艺术①“正变”结合“园林美是园林的思想内容通过艺术的造园手法用一定造园素材表现出来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审美要求的园林的外部表现形式。”曾宇、王乃香分析了巴蜀园林“正变”结合的空间格局:“‘正’就是以轴线来组织建筑群体,‘变’就是因地、因景制宜灵活地进行布置”,杜甫甫草堂就是这种格局的典型代表。“以大体对称的祀祠建筑为主轴,在其周围采用自然活泼的布置手法,或建亭台,或置廊榭”。以中轴线连接五重纪念建筑,串联成视线集中、内向而气氛肃穆的纪念空间,围绕茅屋随宜而置的溪流、草木组合出开敞的自由游赏空间。而“无论是按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还是灵活的空间或自由多变的路线设计都可以表达相应的纪念性”。这种“正变”结合形成的规整空间与自由空间,使园林景观序列更加多变,在起景、高潮、结景后仍然有一定的延伸景观杜甫草堂景观序列示意杜甫草堂·花木①乡土性、象征性花木选择北方园林地区天气寒冷,常选择松柏类古朴苍劲林木,江南园林地区气候温暖,常栽植落叶树。四川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花木繁盛。杜甫当年对成都的评价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草堂自从杜甫开始营造就具有较多的花木,杜甫诗歌中曾对此有大量描述。当今杜甫草堂中亦是花木繁茂,显自然山林形态,保持着浓厚的古朴清幽的自然色彩。草堂以杜诗吟咏过的花木楠、竹、梅、荷为种植主调,深化园林的纪念氛围与人文性,同时配以樟、银杏、桃、松、紫藤、海棠、茶花、玉兰等乡土树种,使园林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契合,营造深远的园林意境。园林中的花木,或是作为景观主题,欣赏其色、其香,如“梅苑”和诗史堂前赏梅、园东和园中部观楠林;或是与外物结合间接抒发意境与情趣,如“听秋轩”、“春水”。浓荫密布(图一)紫藤(图二)一览亭前玉兰(图三)杜甫草堂②杜诗吟咏过的花木杜甫喜欢的楠树以挺拔粗壮、古拙苍朴而著称,“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且“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杜甫《高楠》)。杜甫当年选址更是注重“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杜甫《楠树为秋风所持有拔叹》)。川西乡村多竹,青翠欲滴,杜甫曾有诗赞“风含翠筱娟娟净”(杜甫《狂夫》)、“笼竹和烟滴露梢”(杜甫《堂成》)、“白沙翠竹江村暮”(杜甫《南邻》)。竹与其他林木相映成趣,笔直的主干与弧状的竹梢显得十分优美。既再现了茅屋故居之景,又增添了自然野趣,“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陆游曾说:“花气袭人知骤暖”(陆游《村居书喜》),诗史堂前香气逼人的梅花品种繁多,较好地体现了季相序列节奏之美。荷以其高洁的品
本文标题:巴蜀园林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6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