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1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三《虽有嘉肴》知识点整理2019-4-29一、【原文】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译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jiāo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yuè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三、【注释】①本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rú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zuàn的。②嘉肴:嘉:美好。肴:带骨头的肉。③旨:味美。④至道:最好的道理。⑤困:困惑。⑥自反:自我反思。⑦自强:自我勉励。⑧善:好。⑨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xiào):同“敩”,教导。⑩其:表示推测。11.是故:因此,所以。12.《兑.命》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教学相长、五、问答: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答: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3.《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答:《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卷面分2答: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6.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六、【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七、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你的理解。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募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八、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理解的地方。九、问题探究1.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答: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比喻论证)”,其优点是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3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语句有何作用?这是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学学半),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然后知困”的理解。我们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帮助、教导别人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新的困惑,引发思考,进而激励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4.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2019中考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9分)【甲】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_(2)虽有至道虽:___即使__(3)一.可以为法则一:_全,都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3.【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亲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意义__;【乙】文运用___对比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2分)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的间距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良好的品德呢?二、【2017届中考湖北省孝感卷】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14分)【甲】虽有佳肴,......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弗食,不知其旨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技法.2.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4分)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4的过程。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3.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4分)答: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三、【2017届中考山东济南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2分)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以为上客,终日问礼。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4.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修礼;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善于纳谏的品质。(4分)四、(2018·恩施改编)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甲】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2)然后能自反.也反:反思,反省(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喜欢,喜爱(4)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舍弃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好学。3.【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答:【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答:①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②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2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