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八、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准备金短期利率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汇率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第八章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货币政策的一般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二、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币值稳定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和其他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1、单目标论2、双目标论3、多目标论三、选择方式1、相机选择2、临界点选择3、轮番突击选择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出现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直接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比如,年通货膨胀率为1%~3%),以此加强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和目标的理解。与以往货币政策范式不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对诸如货币供应和利率等“中间变量”规定确定数值,而是将视野直接指向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自1989年新西兰率先倡导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目前已有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等工业化国家和以色列、捷克、波兰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条件预测目标的准确性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单一对央行要求严格四、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1、美国联邦储备管理体系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913《联邦储备法》规定联储的职能是:“提供一种具有弹性的货币”,可见在当时对美联储的要求是根据商业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向银行提供季节性信贷,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造成的波动,避免金融恐慌的出现;1946《就业法》要求政府以充分就业、充分产出和充分购买力为宗旨。因此,充分就业也就成为但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1950年,抑制通货膨胀;1977《联储改革法》明确规定,联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保持长期利率合理地上升;2、英国1946-80年代多重货币政策目标1992年开始通货膨胀目标制1%-4%的通货膨胀目标后又改为2.5%的点目标3、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10月13日,物价稳定应当被定义为,欧元区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增长不超过2%4、日本追求价格稳定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5、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二节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体系一、概念及内容1、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金融变量。2、近期指标:短期利率、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远期指标:中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汇率二、中间目标的特征1、控制启动器2、传导指示器3、反馈显示器三、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1、主要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2、客观条件受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化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四、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1、存款准备金优点: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缺点:超额准备金控制比较弱2、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落后、现金流通比率较高情况下,基础货币比单纯准备金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更强。3、短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库券利率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将隔夜拆借贷款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联邦基金市场或是隔夜拆借利率市场都是统一含义,反应的是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缺点:依赖于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五、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1、中长期利率优点:①中央银行控制性强②便于观测,随时调节③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④可以及时传递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缺点:①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利利率,难以到真实利率数据②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联动性状况影响货币政策效果③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影响的是短期利率,对中长期利率影响较慢在我国因为主要利率都是管制的,所以,利率就无法作为中间指标,只能作为工具使用。2、货币供应量优点: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缺点: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其次,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M*r2r*r1Md2MdMd1货币供给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需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利率便无法控制。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M*r2r*r1Md2MdMd1利率目标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需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则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时,多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可同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3、信贷规模贷款=存款+现金优点:在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①信贷规模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相关性②可测性强③较好的可控性缺点:①多种渠道融资,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相关性弱②行政手段调节,难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4、汇率适合经济规模小、外向性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容易受到投机性冲击七、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1、美联储中介指标的选择第一阶段——银行信贷(20世纪50~60年代)第二阶段——货币供给量(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多种经济变量的目标体系(20世纪80~90年代)第四阶段——联邦基金利率(1994~)2、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1949-1978贷款规模1978-货币供应量M0货币中最活跃,流动性最高,M0的可控性程度低,可测性而言,M0的可测性最强M1与银跟松紧密切关系,M1的相关性高于M0与M2M2反应了整个社会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应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M0和M2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参考性的监测指标。3、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缺乏一定条件我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社会总需求的利率弹性不高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传导机制不顺畅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退进,利率水平终将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小结: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究竟是数量指标,还是价格指标?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现在的问题是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地不发达,市场机制相对不成熟,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更多的还是数量指标,而不是价格指标。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一组指标,包括M2、M1、M0、贷款规模等,其中短期主要看M1,中长期则主要看M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政策优惠利率证券保证金比率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管制道义劝说窗口指导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政策性工具间接信用指导第九章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第一节概述按调节机制: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控制、信用配额、证券保证金比率等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形成再贴现政策1833年英国《银行特许法》公开市场操作政策1914年英格兰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1935年美联储正式确认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经济体制具体的操作环境差异与变化宏观调控的需要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体系性与相互协调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和对利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力总量调节——使用一般性政策工具。结构调整——使用选择性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在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时,通常采用公开市场反向操作来减轻它的影响。再贴现政策可以配合其它工具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公开市场业务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第二节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制定或调整商业银行更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的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2、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3、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评价优点:首先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其次,对所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均等的。不像公开市场操作或再贴现率政策,只对参与市场操作或申请中央银行贷款的银行才发生作用。缺点: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会通过银行信用的收缩扩张产生放大作用,对经济的振动太大,难以成为日常使用的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放于央行没有利息收益美国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特点为:1、准备金不付息:对超额准备和结算账户付息。2、准备金构成宽泛: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3、分段计提和起征豁免:存款未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准备率为零,超过这个规模才需缴纳准备金。这种规模每年调整,它反映银行系统的发展。4、对不同银行计提不同的准备金:小银行的准备金比例相对要低。5、准备金可以追加:可以对交易账户征收高达4%的补充准备金。与一般准备金不同,这种补充准备金可以获得利息。6、按照平均余额计提准备金1984年的准备金资料负债种类准备金率波动范围所有负债的0—220万0…交易账户的0—2890万2890万以上31238—14个人的定期和储蓄存款非个人的同类存款期限短于1.5年1.5年和1.5年以上者03000—9对外国银行的净负债3联储相机决定二、再贴现政策与业务操作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再贴现政策可以调整信贷结构。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防止金融恐慌。3、再贴现政策内容再贴现率的决定和调整物价水平、资金供求状况、银行的资金成本、社会平均利润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利率水平再贴现票据的调整再贴现额度的调整4、再贴现政策作用机制货币量偏多——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借款意愿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贷款规模减少——市场货币供给减少——市场利率上升——客户融资成本上升——投资减少、经济放缓5、再贴现政策优缺点分析优点: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告示效应缺点:不是理想控制工具(央行的被动地位、融资渠道、增加央行压力)缺乏弹性从利率水平来看,不能改变利率结构美国三种贴现贷款利率贷款种类贴现率情况与市场利率的关系调节性贷款基础贴现率低于联邦基金利率季节性贷款与市场利率挂钩低于基础贴现率延伸性贷款30天后与市场利率挂钩高于基础贴现率调节性信用短期的和常规性的,其目的首先在于保护商业银行,应付“突然、未能预见的存款外流”。该贷款的另一个目的是影响利率水平,其方式上是瞄准联邦基金率,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改变它与联邦基金率之间的关系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扩展性信用依次用于企业破产、自然灾害和决策失误而造成流动性困难的存款机构;支持管理和融资的改革,以及机构的兼并和正常的关闭。季节性信用是扩展性信用的一种,主要帮助解决因为季节性压力而陷入困境的小银行。三、公开市场操作业务1、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劵,从而影响和调控社会货币信用量的行为。狭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买卖政府公债劵、国库券,外汇,这一业务更多在发达国家存在。广义的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除了买卖以上三种有价证券外,还要买卖政府担保证劵、地方政府债劵、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一业务更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2、操作目的防御性操作: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是为了防止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对R、B的影响。主动性操作是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货币政策目标来审慎地进行操作来实现经济目标。3、公开市场业务的作
本文标题:八、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5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