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50个延安相关的故事
-1-《延安故事》五十篇目录1、热爱2、一条毛毯3、伏击日军战地观光团4、毛泽东与党外人士5、小小油灯6、大生产的那些事7、窑洞8、延安五老9、红星照耀中国10、《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11、毛泽东挨骂12、诺尔曼.白求恩13、小毛驴和汽车14、说丁玲15、穿草鞋跳交谊舞16、领袖与农民17、只见公仆不见官18、小苏云的故事19、规定20、延安的送行会21、回延安与实话22、兄妹开荒23、习仲勋在陕北24、李富春与大生产25、战士和开荒歌26、从瓦窑堡到延安27、陈云遇险28、徐特立延安轶事29、忠孝朱德30、延安时期的邓小平31、大脚陈少敏32、为人民服务33、刘少奇同志34、彭德怀二三事35、陕北出了个刘志丹36、陈学昭去延安37、说“二流子”38、孟于39、推心置腹40、任弼时与一个县委书记的一次长谈41、秧歌42、长宁空运43、送子上大学44、蒋介石取经45、富农吴满有46、到延安打工47、陈嘉庚访问延安48、延安的虱子49、国际友人与延安50、首长们的坐骑-2-热爱从上海到延安有多远?不坐动车,不坐飞机,你是否能够用脚步走这么远的距离,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用尺一量,大概估算得到是多少公里,如果你有勇气了,那么再在你和目的地之间,布置30万重兵,设置5道封锁线,一道封锁线布下6300个碉堡,随便一个哨卡怀疑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会身陷囫囵,想要奔赴延安就是这样难,是我们知道的、美髯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那种难,但是难不住一种信念,那时的万水千山,是千难万难,难不住千千万万的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他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当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跪在地上,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净土了。这一个场景让我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弹指一挥间,时间流转,延安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在那里,曾经贫瘠的土地,和沿海、和大城市,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那么你是否愿意舍弃优厚舒适的生活,到这片热血的土地浇灌家园,这同样需要勇气,需要理想主义的光辉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在延安南郊柳林镇一带,流传着两个大学生投奔延安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物,却诠释了同样的感召力量。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平实:2008年8月2月,已在广西理工学院任教的大学生叶伟强辞掉工作,来到延安市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助理,带领农民搞养殖、建果园。还有一个故事是,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儿子杨民一家四代,情系枣园,奉献老区。得知政府号召大学生到村任职,杨民与西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孙女杨蕾促膝谈心:你是枣园的女儿,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延安工作、奋斗,你也要回到延安、回到枣园。2008年9月,杨蕾通过组织的选拔,就任枣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这里面肯定有一种精神,因为我们的根就在这里。感言: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是战斗的土地;和平建设时期,延安是奉献的热土。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知识青年,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在这里梦想飞扬,在这里艰苦奋斗。-3-一条毛毯这是一条极普通的毛毯,破旧,缝缝补补的,有火烧和刀砍的印迹,在地摊上随便买一条,都比它艳丽比它暖和比它好看。多少年了,它仍旧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朱德总司令的卧室里,方方正正地折叠着,静静的。它不起眼,当年却是朱德司令的宝贝,董掁堂将军是何时赠给朱老总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然后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论是风餐露宿,还是在延安窑洞,它都陪伴着朱老总戎马岁月,贴心体已,知冷知热。这其间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西安事变时,西安正是下着鹅毛大雪,中华民族更是到了一个最紧要的关口,前路漫漫,周恩来副主席准备远赴西安的前夕,朱老总前来送行,将毛毯硬塞给周副主席。1937年5月,周副主席从延安赶赴西安,刚出延安地界,在劳山突然遭到匪徒偷袭,周副主席跳下汽车,沉着指挥随行人员边打边撤,幸好脱险,毛毯却落在打坏的汽车里,匪徒们诡计未成,火冒三丈,气急败坏,穷凶极恶地在毛毯上砍了十几刀,当闻讯赶来的红军战士击溃悍匪,毛毯又失而复得。当年9月,朱总司令将率八路军赴山西太行山抗日前线,天渐蓝渐高,天气也渐渐凉了下来,周副主席又将邓颖超精心缝补的毛毯回赠给朱老总。后来朱德总司令写下二行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想必当时毛毯派上大用场了。一条毛毯,在物质溃乏的战争年代尤其珍贵,更为珍贵的是,其中彰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那种高尚情谊。他们也送礼,礼物表达的却不是金钱、利益,而是真正的关心与温暖。感言:伟人不仅是有金戈铁马的一面,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我们可以看他们的一些细节,比如一条毛毯所含蕴的历史信息。伏击日军战地观光团前几年,电视连续剧《亮剑》,火吧?许多人都看过,都喜欢李幼斌演的李云龙,演活了,又狡诘又亲切,又真实又霸气。打了那么多仗,打成精了。有一场,打得特解气,出其不意,三下五除二,一个伏击,就报销了日军的一个战地观光团。这是真事。李云龙的原型是叫作王疯子的战将王近山,当时是386旅旅长,打伏击战的是386旅16团,团长是黄陂人袁学凯。那时1943年,鬼子集结重兵对我华北解放区密集扫荡,蒋介石又在我陕甘宁边区周围云集大军,大有黑云压城之势,形势严峻。16团奉命从太岳作战区开赴延安,保卫延安。敌人的据点星罗密布,部队就象泥鳅一样在其中穿行。1943年10月22日,来到了山西洪洞县的韩略村,当地武委会的同志讲,在临(汾)屯(留)公路上,鬼子的汽车来往频繁,袁学凯灵机一动,何不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搞一把就走。向旅长王近山汇报,王近山一拍大腿:行。-4-这一带袁学凯熟,韩略村西南公路两侧七八米的高地,伏击点就选那里。九连一个排控制敌人附近炮楼,两个排在村头打敌人的头,四、五两连在公路两侧砍敌人的腰,六连堵住敌人的尾。23日清晨,太阳慢慢爬上山坡,草丛中部队早埋伏好了,远处传来汽车的马达声,好家伙,一下子十多辆车,尘土飞扬地就过来了。日军选这么一条旅游线路,也是精心勘探过的,他们以为没有大股抗日部队,所以在车上叽哩呱啦,说说笑笑,全然就没有想到一下子就钻进了“口袋”。两颗红色的信号弹起来,手榴弹往敌人的车队后尾砸下去,车队的最后两辆车火冒三丈,但是趴着不能动,后路堵住了,先头的车只能往前冲,机枪和手榴弹迎头拦住,日军乱了,跳下车,端起刺刀就向公路两侧冲,冲锋号一吹,战士们跃出阵地,跟日本鬼子刺刀见红,日军也经打,三个小时,180多个日军才报销,就像你拿一叠发票,碰上一个磨磨叽叽的会计,他一张张的发票看,认真得不行,这一张是个少将旅团长,报销吧。这一张是六名联队长,报销吧,再一张是170多名大队长中队长,报销吧。缴获重机枪轻机枪步枪,入帐吧。增援的日军来得也快,但是连八路军的影子也没见到一个,见到的只是报销了的日军尸体,横七竖八的,和报销了的车队,散落在荒野。这一仗,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发财了,机会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整个抗日战争,也没有击毙几个日军将军,没有想到一个埋伏就击毙了那么多的将佐。感言:回头看延安那时的外部环境,整个中国的环境,就是生死存亡,日军的铁蹄践踏你,蒋介石又虎视眈眈,抗日图存,保卫延安,从那么远的地方调部队回来保卫延安,为什么?是生存需要的大智慧,需要行动,抗日是主题,打伏击战的初衷可能是想从敌人那里解决一部分给养,但是,在行动中机会来了,然后抓住了。就象现在创业,再难,不会比当时延安难吧,学习延安精神,学习在困难中奋斗的精神,在行动中创造机会,亮剑,你就会拥有把握机会的能力。毛泽东与党外人士1956年夏初,全国文联组织作家参访延安,张恨水是成员。张恨水嘛,文人都知道,写鸳鸯蝴蝶的那个,他的小说,抗战那些年在全国报刊连载,反正是和我们前些年在电视上看到的琼瑶剧一样火。在枣园,见到几位在地头休息的庄稼汉,张恨水随口问:“你们见过毛主席吗?”“以前常见哩。”头上扎白毛巾的汉子眉头一扬,“他老人家就是好,和我们话过家常,谈过收成,过年的时候,还和其他中央首长分头给附近农民拜年。”这是张恨水第一次访问延安,1944年那会儿,毛主席托赵超构带过口信,希望张恨水能来延安看看,当时他在重庆,没机会,想去去不了。-5-1944年夏,中外记者代表团访问延安,《新民报》主笔赵超构采访毛主席时曾问:“我们报馆的张恨水先生前几年写了一部《水浒新传》,这本书延安翻印过,毛主席怎么评价这部小说?”主席答:“《水浒新传》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等于宣传我们八路军抗日!”张恨水没能去成延安,倒是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时,特意约请张恨水到红岩村作客,谈了两个小时,临别送给张恨水一包陕北红枣,一包小米,和一段延安呢料。毛主席问张:“张先生生活一向可好?”张答:“还可以,谢谢。毛先生大智大勇,以民族大业为重,不计前嫌,置个人安危不顾,亲临重庆,和平有望,国家有望啊。”毛主席说:“不敢当,我们共产党人,一向是主张和平的。多少年来,战火频仍,哀鸿遍野,黎民菜色,人民无一日不期望和平哇!”。毛泽东还称赞了张恨水的新闻记者手笔,有责任感,是爱国作家。面对赞赏,张惭愧起来:“自己的小说脂粉气太浓了些,毛先生才是雄才大略,大笔如橼….”关于脂粉气,毛泽东的看法又与众不同:“脂粉气也未必有什么不好,我看曹雪芹的脂粉气比先生要浓得多,但《红楼梦》不也一样令我们叹为观止嘛!我以为,文艺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在题材上作统而言之,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品,能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刻画了社会的人和社会的事,反映出社会的矛盾斗争。”当年未能接受毛泽东的邀请访问延安,一直是张恨水心中的憾事。好在晚年总算能访问延安,也算是弥补。解放后,张恨水用毛泽东送的延安呢缝建了一件中山装,他身穿这套服装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1月,他在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之间,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当毛泽东的大手和他相握在一起时,张便启齿道:主席,还认识我吗?毛主席笑了,说,还记得还记得,你的身体好了,又出山了。感言:延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对民主人士非常重视,这不仅是统战的需要,而是真心去交朋友,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虚心和民主人士一起探讨国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如何展开?需要同样的合力,俗话说,兄弟同心,土变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谐社会,和谐人民群众的各种关系,形成一种更大的向心力。小小油灯小时候的乡下,夏夜里,我们一群小伙伴玩捉迷藏、玩打仗的游戏,玩累了,便歇在稻场边的条石上,对着月亮,一首首地唱儿歌,这声音可以在平原上传得很远,甚至现在我还仿佛清楚地记得几句: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青油灯用的油,就是菜油,看来老鼠不光爱吃大米,也爱吃油。去年回老家祭祖,有一个仪式,用一个瓷碗,倒上小半碗油,青灯如豆,如梦似幻,让人禁不住想起父母健在的那些岁月。除了青油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也用过煤油灯,是有玻璃罩的那种,能挡风,有个机关,可以调节灯芯的长度,调亮调暗,我记忆中,一家人常常是这样的:我伏在煤油灯下写-6-作业,母亲在一边纳着鞋底,父亲在门口不声不响地收拾农具,煤油灯向上总连着一股子黑烟,屋顶被熏成油腻腻的一块块的黑,小屋更显得逼仄和暗,但是那灯光,现在看来,有一种遥远的温暖。听到过延安的朋友讲,革命纪念馆的展柜中,也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铁皮做的,表面涂着一层褐红的防锈漆,放的油不多,绵线的灯芯从煤油里浮出一小截,这煤油灯太矮,伏案写字的时候,需要在油灯下垫一个10厘米高的圆柱木头。它太普通了,延安时期,干部学生群众都用它,但是它又不普通,在这样一盏油灯的微弱灯光下,毛主席写了那么多光辉的篇章,比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著作,有112篇写作于延安时期,其中就有40多篇在小煤油灯下写成的,可以说,在这样一盏普通的又不普通的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航程。当年,美国记者斯特朗访问延安时,看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共产党
本文标题:50个延安相关的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07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