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薄伽丘与《十日谈》一、薄伽丘的生平(Boccaccio,1313-1375)诗人、小说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是一个佛罗伦萨商人和法国女人的私生子,母亲生下他不久就死去了,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寂寞的童年。14岁,随父亲到那不勒斯经商,但他毫无经商之才,虚耗六年,一事无成。之后又在父亲安排下学习教会法典,这些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但他自幼喜爱文学,这段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之后的创作中。在那不勒斯他有机会进入那不勒斯王罗伯特的宫廷,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他爱上了罗伯特的女儿,这段浪漫经历,对他的影响很深。1340年,27岁的薄伽丘被父亲召回了佛罗伦萨。当时那里政治斗争非常尖锐激烈,他坚定地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勾结贵族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开始酝酿写作惊世骇俗的《十日谈》。晚年,他在贫病交加中潜心研究古典文学,致力于《神曲》的诠释和讲解。1373年10月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会上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第二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给他精神上很大的打击。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尔多逝世。二、主要作品传奇小说《菲洛柯洛》1336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1338《苔塞伊达》1340-1341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1342-1343长诗《爱情的幻影》1342-1343《菲埃索拉的女神》1343-1354《异教诸神谱系》和《但丁传》诗体传记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菲洛美塔的悲歌》作者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模式,开始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小说用被抛弃的少妇菲洛美塔自述的口吻,追忆当初幽会时的欢乐,恋人别有所爱后的痛苦,以及期望恋人回心转意的心情。写得细腻深刻,被称为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三、代表作:《十日谈》《十日谈》的问世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写的是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瘟疫,3男7女躲避瘟疫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10人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Decameron《十日谈》内容是采取法国小寓言故事的题材,以当时佛罗伦萨的丰富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佛罗伦萨瘟疫流行第二天故事六•《十日谈》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行各业人士:从封建贵族中的国王、王子、贵妇人到宗教界的神父、修女、修士;从学者、诗人、艺术家、穷学生到银行家、旅店老板、船主、面包师、手艺匠;从农夫、奴仆、朝圣香客到高利贷者、守财奴;从酒鬼赌徒、海盗、无赖到流浪汉、落魄战士、招摇撞骗的食客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故事主题第一天无主题。第二天初饱经忧患、后来又逢凶化吉、喜出望外的故事。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是物归原主。第四天结局不幸的恋爱故事。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第六天一个富于机智的故事:或者针锋相对,驳倒了别人的非难,或者急中生智,逃避了当前的危险和耻辱。第七天妻子为了偷情,或是为了救急,对大夫使用种种诡计,有的被大丈发觉了,有的把丈夫瞒过了。第八天男人作弄女人,或女人作弄男人或男人之间相互作弄。第九天无主题。第十天恋爱,或是其他方面所表现的可歌可泣、慷慨豪爽的行为。《十日谈》的主旨与内容小说的主旨:抨击禁欲主义,歌颂自主爱情,肯定人的自然欲望。例:在第四天的故事开头,作家自己出面讲了个“绿鹅”的故事,颇能表达薄伽丘的创作意图。“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诫要强得多了”。《十日谈》的主题思想1、反教会2、歌颂爱情3.美丽而卑微的女性形象主题一:对教会的批判1揭露教会的腐败、黑暗《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2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歹徒升天》(第一天故事第一)3揭露教士的恶行劣迹《焦炭变圣物》(第六天故事第十)4宗教平等《三个戒指》(第一天故事第三)5、反对禁欲主义《十日谈》中有一些故事,围绕僧侣、教父以及修女们的生活,描写他们的虚伪和纵欲。这些故事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薄迦丘揭露教会丑恶本质的武器。“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男娼女盗,是十足的伪君子。”第九天第二个故事伦巴第修道院。主题二:歌颂爱情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粗略统计《十日谈》中有大约70%的故事涉及男女之情,爱情题材的作品占据相当的比例。薄伽丘用了大量篇幅来热情地赞美和歌颂爱情。《十日谈》中的爱情坚贞纯洁的爱情:如绮思梦达的故事(第四天故事第一)是全书思想境界最高的一个爱情故事。绮思梦达郡主的形象使人难以忘怀,爱情使她变得坚强勇敢,打破了世俗的偏见。这类故事在《十日谈》中少之又少。•婚外恋:这是《十日谈》中描写的最多的爱情故事。第三天故事第四讲的是:费利斯修士教给布乔一种修成圣徒的秘法。布乔在苦修的时候,费利斯就乘机去和他的妻子寻欢作乐。某种程度上讲这不能称作爱情,只能算是男欢女爱。•再婚:基本上这是在婚外恋的条件下发生的,是其结果的一种。如第二天故事第十:海盗把法官的妻子劫了去,那丈夫打听到她的下落,便去恳求海盗放她回家。可是她偏不肯跟丈夫回去;后来等他一死,就跟海盗做了夫妻。作者对此是持一种赞许的态度。薄伽丘的爱情观歌颂爱情:赞美爱情并认为它是聪明机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如第五天故事第一:本是愚笨得像个白痴的西蒙在碰到美丽的伊菲金妮亚后,就变成了一个聪明、优雅的年轻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能激发人身上的潜能,使人变得聪明。又如第五天故事第九:青年费得里哥为了维护自己在心仪之人面前的尊严,不惜杀掉了最心爱的猎鹰来款待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能使人慷慨大度,舍弃一切。所有这些故事都在明白无误地传递一种观念--“爱情的力量有多么的神圣、伟大和有益”肯定情欲:《十日谈》中有大量男欢女爱的描写。如第三天故事第三:一位少妇爱上了一个后生,却装作玉洁冰清,在神父面前忏悔,那神父不知就里,竟给她做了牵线,她因而如愿以偿。薄伽丘把那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看作爱情,十分满足于欣赏那种“破坏婚姻的恋爱”--私情,妻子和她的情夫成为值得同情和赞扬的主人公。主题三:女性——美丽而卑微欣赏和赞美女性第四日的开篇“绿鹅”的故事,薄迦丘讲完这个故事后坦言:“年轻的女士们,有人说我竭力讨好你们、爱慕你们,这些我都承认,换句话说,你们的确让我喜欢……是的,一个在荒郊野外……除了老父以外没有别人陪伴的青年人,一看到你们就爱慕不已,倾心神往,难道不是证明?……”他所赞美的女性大都具备年轻貌美的特质,否则她们就失去诱惑力。可见,他是站在男性审美的角度,女性则是“被看”的对象。女性的被动地位众多爱情故事中,女性的地位依然低下,尽管年轻貌美的她们受到男人们的倾慕,可是她们自己却没有发言权;男人们可以为了一个女人勇敢的去抢亲、争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但从来没有人关心那个女人的选择。仿佛追求爱情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只能被动接受。(第五日故事八)在婚姻和家庭中,女性也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如第二日故事九,安布罗焦洛误以为妻子对他不忠,盛怒之下竟令仆人将她杀害,其残忍无情令人发指。第九日故事九通过一个泼辣的妻子被丈夫毒打一顿后变为贤妻良母的事情,宣扬这样的道理:“女人朝三暮四,生性善变,对于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自然要用棍棒教训;对于那些严守陈规的女人,棍棒警告和吓唬也是需要的。”女性的卑微心态讲故事的女子之一爱梅里亚这样自轻自贱的说:“造物主创造我们女子,精神怯懦而恐惧,身体精致而纤小……这一切证明我们必须接受别人的统治,对于统治者必须忠顺和尊重……我们对男人必须竭尽诚敬,绝对服从。”《十日谈》艺术风格运用框形结构用了讽刺、幽默与对比等手法第一次用现实主义手法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十日谈》的艺术结构林文琛:《十日谈》的艺术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框型结构,很规正地把100个故事框在10天这个时间框架里。10X10的框型结构:它继承了西方叙事文学讲故事的传统,但所讲故事又不是长篇故事,因此不可能采用荷马史诗的长河式叙事结构。作者发明了用数和数的和谐构成《十日谈》10X10的框型结构。书名10日,人物10人,每天故事10个,所讲时间10天,4个10,显示了数的和谐与排列的完整。形成边长为10的正方形,即10X10的框型结构。这是追求形式美的体现。用故事中人物讲故事的方式把一百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形成特定的空间关系,以日期的先后、讲述顺序的先后形成了特定的时间关系,以故事的因果关系形成了逻辑关系。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中:“短篇小说有两种形式:一是连贯,即一个故事讲述完毕,再讲述另一个故事;二是插入,即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个故事中,这两种排列方式一为并列式一为主从式。”《十日谈》所采用的框形结构并不是薄伽丘的独创,它明显地接受了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影响。研究者证实,随着十字军的东征,《一千零一夜》便传进了欧洲。薄伽丘和乔叟等人的创作都在《一千零一夜》传进欧洲之后。但《十日谈》的结构并不完全与《一千零一夜》一样:1.《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叙述者是山鲁佐德一个;2.《一千零一夜》的框形结构更为复杂:它是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还套着小故事。《十日谈》的艺术风格《十日谈》的艺术风格是幽默讽刺。描述轻快明朗、生动活泼。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主要幽默手法:1.异常:反常现象的描写使人感到新奇。第一天故事第二“杨诺劝教”。因天主教的腐而不朽入教。2.失误:弄巧成拙的描写惹人发笑。第二天故事第一“瘸子求医”。3.巧合:巧合事件的描写产生风趣。第二天故事第二“商人的祷告”。4.俏皮话:婉约的玩笑。第一天故事第五“母鸡席”。5.机智:随机应变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第六天故事第四“一条腿的鹤”。影响:《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乔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受《十日谈》的启发,其中有三个故事(管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取材于《十日谈》。法国玛格利特·德·那伐尔的《七日谈》(1559)更是在格局上完全模仿《十日谈》的一部故事集。英国莎士比亚写于十六世纪早期的两个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来自《十日谈》。法国莫里哀根据《十日谈》的第七天故事第四写成喜剧《乔治·唐丹》(即《受气丈夫》1668)。德国启蒙时期的莱辛,把《十日谈》中的“三个戒指”的故事接过来,写成诗剧《智者纳旦》(1779),反对宗教歧视和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此外,象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维加所写的两个喜剧。法国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所写的《故事诗》,以及英国的诗人锡德尼,德莱顿,济慈,丁尼生,美国的诗人朗费罗等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的作品的题材。《十日谈》的纵欲和制欲一场瘟疫爆发了,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相约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从一座触目凄凉的死城,忽然来到阳光灿烂、歌声欢畅的人间乐园。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可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就像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森严统治下解放出来。小说一开始就表明了反对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态度。一方面,《十日谈》猛烈地抨击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人要顺应天性而行、及时行乐,隐含了积极进取的人文主义观。其中爱情、情欲是大多数故事的主要内容。薄伽丘强调顺应欲望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更多的是情欲,主要集中于第三天。故事中不管是修女、修士、院长或平民,他们都放任自己,尽情寻欢作乐,结果不但神职人员们没有遭天遣,平民百姓也没受世俗教规的惩罚,反倒乐趣无穷。另一方面,纵欲固然能给禁欲主义以最有力的打击,促人猛醒,冲决禁忌但正与它的强大威力相同,过渡纵欲的后果又惨淡无比。对此薄伽丘有清醒的认识。在第四天那些悲惨的故事中有很多反映这一主题,如那个扮成加百列天使偷情的教士,那六个私奔而结局悲惨的的男女青年,他们都是完全放纵情欲,成了受情欲摆布的牺牲品。《十日谈》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纵欲和制欲的过程,它本身构成矛盾。薄伽丘对放纵欲望的大量表现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给它充分的自由让它尽力奔驰之后,
本文标题:2薄伽丘与十日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0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