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返回练案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个体遗传物质的遗传信息在该个体中均被表达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C.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都遵循中心法则和分离定律D.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精子中遗传物质一定相同解析: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显隐性关系,某个体遗传物质的遗传信息在该个体中不一定均被表达,故A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都遵循中心法则但不遵循分离定律,故C错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1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精子中遗传物质有两个是一样的,另外两个是一样的,故D错误。B2.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有35S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有35S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有32P解析:进入R型细菌的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没有进入R型细菌,因此不论是R型细菌还是S型肺炎双球菌都不含有35S,故A正确,B、D、C均错误。A3.下列关于基因及基因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B.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S型肺炎双球菌的基因位于拟核的染色体上,呈线性方式排列D.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雄配子比雌配子的数量多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染色体。C4.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太长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D.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解析: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太长,会使大肠杆菌裂解死亡,使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故A正确;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的细胞内,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其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故B正确;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故C正确;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故D错误。答案:D5.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C.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解析: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普通培养基不能培养病毒。C6.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实验材料选择和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遗传的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选择根尖分生区,观察减数分裂可选择成熟的精巢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选择引流法,叶绿体色素分离采用纸层析法解析: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7.下列各项科学发现,都早于艾弗里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其中哪项成果不能作为当时生物学家推测“DNA可能是遗传物质”的证据()A.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体细胞DNA含量稳定,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DNA含量不同B.配子中DNA含量是体细胞DNA含量的一半C.诱发突变的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是2.6×10-7m,与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D.DNA分子含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等化学成分解析:DNA分子含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等化学成分,只能说明DNA的化学组成,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8.豌豆的DNA中有84%在染色体上,豌豆的染色体中DNA占36.5%,RNA占9.6%,蛋白质占48.9%,这些数据表明()A.染色体的复制与RNA无关B.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C.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解析:豌豆的DNA中有84%在染色体上,这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B9.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B.甲流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S元素C.T2噬菌体内,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6种D.可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解析: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RNA,故A错误;生物的遗传物质中不含有S元素,故B错误;T2噬菌体是DNA病毒,碱基A、C、G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3种,故C错误;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故D正确。D10.如图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C.三者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解析:染色体复制前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含有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含有许多基因,故A正确;基因、染色体和DNA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故B正确;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故C错误;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变化,故D正确。答案:C11.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说明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2)上述实验证明。(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进一步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用数字表示)。(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5)噬菌体的DNA连续复制n次后,含亲代噬菌体DNA链的子代噬菌体个体应占总数的。(6)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表达式是。解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单独地观察各成分的作用。(2)DNA是遗传物质,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3)噬菌体侵染细菌是用了32P、35S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观察各自的作用。(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5)DNA连续复制n次后生成2n个DNA,含有亲代噬菌体DNA链的DNA有2个,所以占总数的2/2n=1/2n-1。答案:(1)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并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3)②①④③(4)沉淀物(5)1/2n-1(6)DNARNA蛋白质转录翻译1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但实验的最终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2)在理论上,上层液体的放射性应该为0,原因是。(3)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5)上述实验中,(填“能”或“不能”)用15N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解析:(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但实验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却比理论值略低。原因有: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②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2)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则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有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①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②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4)DNA是遗传物质(5)不能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13.R型肺炎双球菌不存在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S型肺炎双球菌存在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发生了R型菌向S型菌的转化,并非任意两株R型菌与S型菌之间的接触都可发生转化。据研究,凡能发生转化的,其R型菌必须处于感受态。所谓感受态是指受体菌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处于感受态细菌的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分泌感受态因子,该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诱导产生一些感受态特异蛋白,其中包括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是将S型菌加热杀死。(2)S型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另一条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菌的细胞内。(3)完成步骤④需要酶和酶,实现了。(4)C细胞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产生大量的型菌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这说明得到了表达。(5)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说明,通过DNA可以实现细菌间的转移。(6)以后科学家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关实验,说明生物界基因的基本表达机制是相同的,一种生物的基因表达系统能够识别另一种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并可以在适当条件下加以表达。性状的表达需要经过和过程。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将S型细菌经步骤①处理之后得到双链DNA分子,步骤①即为将细菌杀死的步骤。(2)转化的过程是:S型细菌的双链DNA与R型细菌的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后,其中的一条链被水解,另一条链则进入细菌中。进入细菌的DNA会与R型细菌的双链DNA重组,发生的过程是:限制性内切酶将R型细菌的DNA切割,然后由DNA连接酶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重新连接,结果是实现了两种细菌的基因重组。R型细菌获得了S型细菌的DNA后,产生了S菌的性状,这说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之间可通过DNA的转移实现性状的转移。返回答案:(1)①(2)核酸(3)限制性内切DNA连接基因重组(4)S重组的S型基因(或DNA)(或重组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5)性状(6)(基因的)转录翻译
本文标题:【金版方案】2014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案”课件:第18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1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