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目标: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4、说话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重点难点知识:1、《春》(1)感受形象,体会感情。(2)了解写景的组织与安排。(3)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2、《三峡》(1)领略三峡的壮丽风光。(2)品味简练、生动的语言。(3)体会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写景方法。3、《济南的冬天》(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2)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3)理清由里而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4、《夏》(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语言的魅力。5、《古代诗词三首》(1)体会诗情画意。(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春》(一)字音字形: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巢(cháo)应和(yìnghè)酝酿(yùnniàng)黄晕(yùn)涨(zhǎng)蓑衣(suō)薄烟(báo)捉迷藏(cáng)朗润(rùn)嫩绿(nèn)眨眼(zhǎ)斗笠(lì)2、多音字辨析涨(zhàng)涨红了脸(zhǎng)水涨船高钻(zuàn)钻石(zuān)钻研应(yìng)应和(yīng)应该散(sàn)散布分散散在草丛里(sǎn)散装晕(yùn)黄晕(yūn)头晕薄(báo)薄烟(bó)薄礼3、形近字辨别:眨(眨眼)贬(贬低)泛(广泛)绵(软绵绵)锦(锦绣)棉(棉花)趟(赶趟儿)躺(躺倒)淌(淌水)烘(烘烤)哄(哄堂大笑)拱(拱桥)梨(梨花)犁(犁地)蓑(蓑衣)衰(衰老)4、词语释义欣欣然:极其高兴的样子。朗润:明朗润泽。涨:(水位)升高。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有“赶热闹”的意思。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杏花开放时节的雨,即春雨。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卖弄:炫耀。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针:绣花用的细针。黄晕: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围模糊的部分。烘托: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和平:平静安定。舒活:舒展,活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落地:这里指婴儿生下来。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后随家人生活在江苏扬州。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中学读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大学期间,朱自清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最早成员,并参与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的创办和第一个新诗杂志《诗》月刊的编辑工作。同时,他也开始了新诗创作。他“五四”初年的一些诗作收在1922年出版的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一集中。1923年他发表了抒情长诗《毁灭》,表达了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的一般诗歌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4年他出版了诗和散文的合集《踪迹》。朱自清的诗作数量不多,但纯正优美,显示出较深的艺术功力。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从事文学研究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散文,朱自清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他先后创作并出版了《背影》(1928)、《你我》(1936)等散文集,其中《荷塘月色》、《背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笔致简约、质朴亲切、自然生动,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朱自清还出版过《欧游杂记》(1934)和《伦敦杂记》(1943)两部游记以及《标准与尺度》(1948)和《论雅俗共赏》(1948)两部文艺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朱自清全集》收入了朱自清的全部著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朱自清的5篇散文:《春》、《绿》、《荷塘月色》、《背影》、《威尼斯》。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中学生喜爱,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朱自清还在几十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撰写了多篇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他还和叶圣陶合著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的理论著作,对中国语文教学以及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朱自清其人其文在文学界评价极高——“你同他(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2写作背景:《春》没有作者初期创作的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三)课文内容分析:1、题目解说:《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和力量。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2、.结构分析: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迎春三个部分。第一段:(第1节)迎接春天。第二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三段:(第8~10节)歌颂春天。其结构图示为:盼春:盼望着,盼望着、来、近绘春:总写:一切……欣欣然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分写:春草图:钻、嫩、绿、满、软绵绵——草坐、躺、打、踢、赛、捉——人春花图:态——开满、赶趟儿色——红、粉、白(树上、花下、地上)味——甜味儿春风图:触觉——抚摸味觉——泥土气息,草味,花香酝酿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轻风、流水春雨图:形——细、密、亮影——树叶绿、小草青,灯、人、房屋迎春图:城乡老少舒活抖擞颂春:新:生意盎然美:千姿百态力:青春活力3、整体感知:《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发自心底的爱,但是,作者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春天”。一切都是意在言外,一切都是让形象说话。作者细致的、多角度的观察,形象抒情、流动和谐的描写把春天的风采展现出来。描写有顺序也富有层次的变化:张驰结合、点面结合、纵横结合、高低结合、景人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粗细结合等等。这篇散文的语言以口头语为主,也用书面语。通篇以白描写意为底子,辅之以工笔刻画,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百读不厌。文中叠词叠句的运用、短句的运用、倒装句与“的”字句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等,都是值得鉴赏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1)重点段落分析:(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段解]盼春图,突出“盼”,总领全篇,开启下文。这一句足见望春心切。借用“东风”报讯,宣告春天到来,充满喜悦。(2)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段解]宏观勾勒,画出春的轮廓。(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段解]春草图,第一句从“点”上描绘,第二句从“面”上描绘。第三句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侧面写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第四句从人的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这部分写出了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出现,,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段解]春花图。写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树下”“花下”“遍地”,层层铺叙,顺序井然。一个“闹”字把音响和喧闹沸腾的景象全写出来了。色味、虚实、动静、高低结合,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段解]春风图。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有感。“抚摸”,巧妙地表达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一段,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段解]春雨图。从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安谧,再配以人的动态、屋的静状。从润物和缀景两方面写春雨的恩泽。用“别恼”引起转折,细诉春雨的可喜。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的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三个比喻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斜织”“薄烟”,状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形象贴切。(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段解]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春到人欢,和开头呼应。“风筝”是儿童的天使,又是春天的信号。着力把前面写到的春意带到人间,“也赶趟儿似的”和前文百花争艳相照应。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使人联想起“一日之计在于晨”和“一生之计在于青春”,这对启迪人们的思想有积极作用。(2)重点语句点拨:(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为什么“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所以野花才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所以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是,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是把野花写活了。(2)“一点点黄晕的光”,怎样理解这一情景?“一点点黄晕的光”,不仅隐含了雨,而且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当时那样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农村里根本没有电灯,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的细雨望去,灯光四周就呈黄晕的光芒。“一点点”又与下文“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暗合。(3)结尾的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本文标题:单元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