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案
1学科历史课题第1课人类的形成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过程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教师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人类是怎样产生?教师讲述:世界各民族中都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埃及神话中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印第安人神话中说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从此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有植物形成的;大洋洲神话中说人是由蜥蜴变的。人类究竟是怎样起源的?早期的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一、人类的出现这些都是神话故事,我们无从考证其真伪,关于人类的起源,单凭这些口碑相传的故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这么一个人,在经过了多年的考察总结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结论……(展示达尔文图像)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那个观点。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了解:这个观点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那么,古猿是怎样一步步进化成为人的呢?1、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猿类”: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说说提出的问题(由猿进化而来的)。了解不同说法。引入达尔文。阅读导入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学生交代清楚。2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直立行走对人的形成有何作用?火的运用有何作用?“完全形成的人”: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什么是真正的劳动?2、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什么是猿人?什么是智人?(参见后附材料)3、世界上的人种:黄种,白种,黑种(展示人种的图片)原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异是很显著的,但是这种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例如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类为了抵抗太阳的暴晒,皮肤的黑色素多,所以显现出黑色人种的特征,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类则为了抵抗严寒,他们的身材长的比较矮,鼻子相对扁平等等。这些体貌特征上的差别不是评价人类种族优劣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是平等的,简而言之,“不要以貌取人”。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氏族社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个时候人们能填饱肚子是一生的“追求”,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人们虽然会制作工具,但是那些工具太简陋了,我们在以前也学习过了,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能够获得的食物是有限的,当时的人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种情况下,你们说单个人能生存下来的机率有多少?为了生存,人们会怎样做?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些人类的祖先“谋划一下”。(学生讨论)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必须生活在一起,组成集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采集、狩猎、捕鱼……,从而获得相对较多的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1、这种集体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小集体称为氏族2、根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的不同,我们又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1)、联系中国史学过的河姆渡、半坡氏族的有关知识,讨论为什么人类首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婚姻状况及妇女在劳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阅读课本小字材料,完成动脑筋。阅读记忆课本表格。思考回答。讨论回答。联系相关知识讨论回答。培养学生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人种之间的简单比较,了解人种的差异在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特点做准备。3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母系社会是如何走向没落,父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婚姻制度进步)3、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产生了私有财产。这些历史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产生私有观念和私有制——阶级产生——国家产生——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附:参考材料所谓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系统辩证论这样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界在变化发展中孕育着人类;人类在制造石器中诞生;人类在学会使用火的过程中脱离了动物界。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2)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4)智人阶段。智人(Homo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联系相关知识讨论回答。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4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5学科历史课题第2课人类文明的摇篮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2)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提高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情感态度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一金字塔的国度:1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对问题一教师要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提示学生注意将问题化简为:“为什么说尼罗河造就了埃及?”,师生共归纳:古埃及人活动范围——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的土地——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孕育埃及文化——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问题二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醒学生一定要将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中探究问题,要善于画草图帮助自己思维,然后教师归纳当前的两种说法:①推土滚动法;②外星人所建论。最后激励学生:此题至今仍为世界之谜,说不准你就是未来的解谜者。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教师结合教学挂图,由大到小介绍“新月沃地”概念。并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指导学生联系中国古代的黄河、长江产生的中华文明进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2教师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①适当介绍汉谟拉比法典发现的经过。②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听故事,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神奇的文明。自由讨论,归纳。分组讨论,个别学生发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自由讨论,个别学生发言。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下面教学奠定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精神。了解大河流域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因果关系,初步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及时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技巧。6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③法典内容简介。指导学生在书的相应位置上做好笔记。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重点讲好种姓制度的实质,可将问题转化为:“种姓制度实际上是什么?”,结合当时奴隶社会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解题技巧。3组织学生进行小历史剧表演,解决课本“动脑筋”题,选派两位学生扮演吠舍和婆罗门,说出自己(角色)要说的话,注意让他们淋漓尽致表现自己的扮演才华。五、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见课后所附专项选编练习题。六、课堂小结:学生在师指导下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听讲。在师指导下读图。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培养读图能力。初步体会难题化简的妙处。提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归纳能力。7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一、金字塔的国度: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2、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2、古巴比伦王国3、汉谟拉比法典三、古代印度文明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国家2、雅利安人入侵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反思8学科历史课题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过程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证明了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学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教学难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希腊和罗马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你了解哪
本文标题: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6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