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
安师大附中-1–内部资料,版权所有1《地理1》主题测试内容具体内容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P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的位置。P4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方向、周期等方面说明地球的普通性。P4-5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和日地行星的其他行星质量、体积、近日远近等结构相似。从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大气和温度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P61.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2.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大气层存在3.火山喷发释放水汽——液态水存在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P81.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地理环境的形成、四大循环均与太阳辐射有关2.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光和热,提供太阳能等知道太阳的大气分层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类型。P101.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周期11年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P13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均为15°/h②线速度:(两极点除外),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P151.方向:自西向东2.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P161.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2.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P18是指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P161.东早西迟2.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3.东西12区,时间相同,日期相差一天,注意跨越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变化知道黄赤交角。P15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安师大附中-2–内部资料,版权所有2运用太阳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P18(P18最后一段文字)①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②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其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P19图1.2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P21第一段文字)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最小值;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最小值;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相当理解四季的成因及五带的划分。P20赤道除外,全球各纬度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四季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知道地球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分界面。P21自地表向内依次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理解图1.26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区分三大类岩石。P721岩浆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特点有层理构造、化石,如石灰岩3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新岩石,具有片理构造,如大理岩绘制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相互转化的示意图。P72图4.8知道主要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P69-71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方式:地壳运动(主要形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能。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P73-74褶皱有两种形态: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呈山岭,但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呈山谷状,因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安师大附中-3–内部资料,版权所有3结合实例分析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P70-71河谷:流水侵蚀(溯源侵蚀、下蚀、测蚀)形成侵蚀地貌冲积平原: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组成。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风力堆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P28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它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运用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过程。P30图2.3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34-35、39三圈环流P34图2.10;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P35图2.11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2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3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和分布。P381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征:夏季(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分布:亚欧大陆东部、日本等2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特征:夏季(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季风)干燥,分布:主要在南亚地区在简易天气图上识别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P41-43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3准静止锋:冷暖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4气旋(低压):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做上升运动5反气旋(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上,气流作下沉运动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P41-431冷锋:过境时,降温、大风、雨雪;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暖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3气旋(低压)多阴雨天气4反气旋(高压)多晴朗天气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上,识别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P55图3.3主要环节:A蒸发、B水气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F地下径流、G植物蒸腾安师大附中-4–内部资料,版权所有4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P561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联系了四大圈层,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P57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北印度洋上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P85现今地球大气的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陆地上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生物生命活动所制约;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陆地生物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P85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87-8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②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知道陆地自然带。P91P96图5.6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P92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说明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P9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P93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山区、河谷、平原等地聚落、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80①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②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③冲积平原: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形成沿河或沿海聚落。根据有关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P48-49影响: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海拔地区②影响农业的生产活动③影响全球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安师大附中-5–内部资料,版权所有5结合资料,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台风的成因、分布、多发季节和危害。P44成因:洋面上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台风。分布: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其它地区如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印度洋上称为飓风。季节:夏秋季节危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P44不利: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危害有利:带来丰富降水,缓解长江流域伏旱时节的旱情,消暑。《地理2》主题测试内容具体内容1.人口与城市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少;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数量增多;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二战后人口是迅猛增长,人口数量也随之迅猛增长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中国目前已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人口迁移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之分。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个人动机和需求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对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流出对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居住
本文标题: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69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