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老子》五章.上课ppt
《老子》五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老子其人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关于《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翻译一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初始和根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分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就知道恶了。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的,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的,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的,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顺应自然规律来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不会失去。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事业。而顺应自然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论述治国主张:无为而治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能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算是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这样的人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水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上善若水正言若反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肯定。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等语中,就是以“愚”“缺”“屈”“拙”“讷”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的意思。“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你同意吗?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总论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无”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老子名言上善若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长地久。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不出户,知天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本文标题:《老子》五章.上课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0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