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大龄智障生不良心理辅导案例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康复训练研讨会征文题目:大龄智障生不良心理行为辅导案例内容提要:本文是一例通过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方法矫正大龄智障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个案,通过搜集整理房某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其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是由其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同时由于先天的认知缺陷,不具备合理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加之后天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的不当等综合因素造成的。通过共同协商、制定心理辅导目标与方案,对房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的成因进行探讨,综合使用心理辅导的各种技术方法使房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情绪疏导的方法,并结合使用奖励与惩罚强化的方法帮助其逐步用恰当的行为代替不良的行为,最终协助房某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巩固,取得较好的效果。主题词:大龄智障生不良心理行为辅导案例作业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作者姓名:赵红艳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西大街6号邮编:101100联系电话单位:60523362手机:136910158051大龄智障生不良心理行为辅导案例通州区培智学校赵红艳内容摘要:本文是一例通过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方法矫正大龄智障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个案,通过搜集整理房某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其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是由其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同时由于先天的认知缺陷,不具备合理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加之后天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的不当等综合因素造成的。通过共同协商、制定心理辅导目标与方案,对房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的成因进行探讨,综合使用心理辅导的各种技术方法使房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情绪疏导的方法,并结合使用奖励与惩罚强化的方法帮助其逐步用恰当的行为代替不良的行为,最终协助房某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巩固,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词:大龄智障生不良心理行为辅导案例正文:一、背景资料:房某经常因纪律问题被学校老师请家长,家长教育后无效,怀疑其有心理问题,母亲带房某前来面询。房某,男,汉族,16岁,重度智障,智商<46,先天愚型,培智学校大龄班学生,每天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学,独生子。房某家住农村,父母都是农民。6岁时进入本区的培智学校上学,与本班智障学生相比学习尚好,在培智学校读书2年后,家长把其转入普通小学就读,1年后,普通小学老师强力规劝其回到培智学校上学,随后房某在培智学校读书至今。房某在校经常违反纪律,并欺负、殴打弱小同学,尤其是中午在学生寝室和食堂内,不服住宿管理老师教育,并成心与老师对着干。房某进入青春期后,违反纪律的行为有所加重,并有挑逗、戏弄同龄女生的行为。下午放学后在车站曾拦截本班女生,不让其回家。房某身体发育良好,动手能力较强,掌握简单劳动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尚好。来访者自述:房某:“同学要招惹我,我就教训他们,抽他们的脸,也不会留下痕迹,他们就会听我2的,谁不听就打。谁要是打我,就告诉我爸,让我爸打他。”老师让做的事我都会做,其他同学不会做,我看着就生气,就想“管”他们。中午我不想睡觉,其他同学都别想睡,我就会捣乱。我不听新来老师的话,他们值班我就闹。老师奖励别的同学,我也很生气。我想和女同学闹着玩,她们不爱理我,我就拽着他们的包,不让她们回家,我成心逗她们玩,我觉得这样好玩儿。同学、老师都说我不好,没人愿意跟我好,我觉得自己挺好,我干活儿好,就是纪律差。二、原因分析:(一)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最初进入培智学校时,老师反映其比较听话,学习也很认真,成绩也不错。动手能力比其他同学强些,爱耍小聪明,本质不坏。后其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好,不承认其存在智力问题,可以到普小就读,因此转入普通小学,但在普小后房某根本不能适应普小的学习生活,且在普小受到老师的冷落及同学的嘲讽,没有任何成功体验的机会,不良情绪逐渐形成,并长时间用闹事的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后来再次进入培智学校读书,房某有了在普小读书的经历后,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但没有表现的机会,常以欺负小同学、顶撞老师的形式出现,小同学的畏惧、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告状更强化了其不良情绪,该生归属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均没有得到满足。房某还存在一定的嫉妒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他变得固执、武断,不能接受、敌视和怨恨别人比他强,并试图用武力报复别人或限制别人的自由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而弱小同学的畏惧表现有强化了他的这种不良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房某以进入青春期,对异性充满好奇,但其缺乏正确与异性交往的相关知识,且明辨是非与自我结束的能力不强。(二)问题行为的指导不恰当房某反复用捅逗女同学、欺负小同学等不良行为来满足自己不健康的心理需求时,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及时与恰当的教育引导,教师和家长严厉的训斥与惩罚使他的挫折感与对立情绪逐渐增强。(三)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家长对房某的学习上比较重视,但不能正视孩子的客观现状(智力障碍),甚至高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把他送进普小读书并不利于该生的健康发展,普小读书的经历是他不良心3理形成的诱因和开始。家长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据其母反映:房某是家里的独生子,又有残疾,所以爷爷和爸爸非常宠爱他,怕他受欺负,有时会教给他一些教训别人的办法。放假回家后,房某向爷爷、爸爸谈起他在学校如何教训其他同学时,他的爷爷和爸爸会很自豪的笑。每次,其母对孩子的这些表现能够正确的教育,但得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房某形成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家长的言行深深地阻碍了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辅导过程: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阶段任务:建立关系、信息收集、诊断问题、确立目标。在本阶段,通过沟通,房某及其家长成员认为得到辅导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并希望从此有所改变。本阶段澄清了问题,房某愿意接受辅导,改变现状,并共同确立辅导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经过与房某和家长的协商,确定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为:减少午休时捅逗同学、大声说话的次数,自己睡不着静静地躺着或看书,不影响其他同学和老师休息;和同学进行正当的活动,不欺负小同学,减少对女同学过激的行为,尊重老师的批评意见。确定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为:培养提高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帮助弱小同学,帮助老师、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好习惯;学会与同学有好相处,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掌握一定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恰当与异性友好相处。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1、辅导教师与房某共同分析其行为的利弊及求助者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引导求助者对问题进行自我辩论,帮助其客观认识自己;与房某讨论分析该不良行为改变的可行性措施。当房某逐渐减少自己违反午休纪律、欺负小同学、挑逗女同学的次数时,同学们的告状和老师的批评相应减少,并且辅导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房某体验到被接受和理解。辅导教师进一步引导房某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转变后的自己,为新的转变奠定了基础。2、辅导教师与其他教师沟通,调整教育方式,肯定并发挥房某的长处,为房某创造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如帮助同学和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其在劳动中体会成功的快感,并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其次,教师们还带领其他同学与房某进行正当的娱乐活动,让房某4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与人交往的乐趣,促使其从内心深处愿意与同学交往,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并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3、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与惩罚。这种被称为“赏惩罚”的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由于房某性格比较固执,且不良行为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为了尽快帮助房某转变不良行为习惯,在诊断过程中辅导者结合“赏惩罚”及时奖励房某的正常行为,惩罚不当行为,使求助者慢慢地接近目标。辅导教师通过对“赏惩罚”的行为矫正理论的进一步解说,使求助者领悟到他的行为对他本人及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因此他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与家长联合共同应用“赏惩罚”法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给予赏惩。经与本人协商惩罚手段为:当房某出现不良行为时,停止其参加的集体活动,特别是其最喜欢的外出游玩活动。另外,老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冷落也最为对其的惩罚物。当房某违反纪律的行为明显减少,并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时,教师给予及时奖励,强化物为:奖励他最喜欢的故事书一本或委任他为劳动委员一周,负责班级内和寝室内的卫生。或委任他为助人为乐记录员一周,让他负责观察和记录同学中助人为乐的事迹,鼓励他多帮助同学,帮助他逐渐形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采用“赏惩罚”法一段时间后,房某的不良行为明显减少,良好行为逐步养成,辅导员及时与房某分析其目前的行为表现所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辅导员帮助房某扩展领悟的范围,是他有信心进行自我指导。4、辅导员向学生们传授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及与异性正当交往的相关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对青春期身心发展的正确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5、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与家长沟通、协调。(1)建议家长成员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客观的看待孩子的特殊状况,不要溺爱和惯纵孩子,对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良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和恰当的引导。(2)建议家长从培养健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入手,耐心教育引导,特别是在矫正中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但当房某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不可放纵。(3)建议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促使房某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4)建议家长成员达成一致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多与孩子个沟通,带孩子参加健康的家庭劳动和交往活动,遇到问题家庭成员步调一致进行教育引导。5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在以上辅导的基础上,辅导进入到最后阶段,逐渐取消物质强化物,多给与精神的奖励,帮助房某把良好习惯变成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力的促成。辅导员多与其沟通,帮助房某提高心理健康和认知水平。四、效果与反思:(一)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房某违反纪律、欺负小同学、挑逗女生的不良习惯基本上没有了,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他能主动帮助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弱小同学的好事也经常发生。访求助者感觉:和同学们在一起活动感到很大快乐,帮老师、同学做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别人不在讨厌他,觉得自己是个有意义的人。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很是欣喜,他们认识到以前自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表示今后会更加配合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二)帮助智障学生转变不良行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配合非常关键,特别是家长一定要与教师的教育训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三)智障生行为矫正中应用惩罚原理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尺度,既要给孩子厌恶刺激又不要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要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惩罚原理与正强化方法相结合使用效果比较好。同时训练过程中物质强化物的量要适度,达到一定效果需逐渐退出,避免学生产生物质依赖。(四)应用行为矫正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需征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时家长与教师步调一致,不要让孩子抓住家长溺爱的心理。(五)不良行为在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反复,教师和家长需做好长期教育训练准备。在学习和生活中还要继续强化孩子与人友好交往的健康心理,并教育同学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整个集体形成健康、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多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意义的文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六)家长和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多为智障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七)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合理的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关心孩子,带领孩子参加必要的日常劳动,并自觉约束自身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提早进入青春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青春期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以往人们忽视或有意避开这一问题,在特教学校的青春6期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一个盲点或被忽视。但实际表明青春期问题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我认为正因为智障
本文标题:大龄智障生不良心理辅导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9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