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十九章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共15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测量教学目标:利用前面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探索测量距离的几种方法,初步接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重点:探索测量距离的几种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高度或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我们知道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首先请同学量出太阳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吗?二。新课探究:例1.书.P.98试一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得△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1B1C1,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解:∵△ABC∽△A1B2C3,∴AC:A1C1=BC:B1C1=500:1∴只要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BC的长度,加上AD长即为旗杆的高度。若量得B1C1=a㎝,则BC=500a㎝=5a㎝。故旗杆高(1+5a)m.说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测量物体高度或宽度时,关键是构造和实物相似的三角形,且能直接测量出这个三角形各条线段的长,再列式计算出实物的高或宽等。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m图(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1)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a)(b)(c)ODCBAFEDCBAFEBCDAEDCBA111CBA分析:图(a)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运用了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解:(1)∵△AOB∽△COD,∴ODOBCDAB即4.367.1AB∴AB=3(m).(2)∵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DFCDBEAB即6.018.1AB∴AB=3(m).(3)∵△CEF∽△CAB∴BDFGABEF即96.02.0AB∴AB=3(m).方法技巧: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三、引申提高:例3。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学校科技楼的高度。请写出测量的过程,并简要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分析:测量大楼的高度的方法很多,现采用一种方法,利用人的身高和标杆,依据相似三角形三角对应成比例和平行线的性质,可测出大楼的高度。解答:测量过程如下:1、在地面上立一个标杆,使人眼、杆顶、楼顶在一条直线上。2、测出CF、CH的距离。大楼3、算出KE的长度。4、用标杆长度减去人的身高,即DE的长度。标杆5、由DE∥AB得△KDE∽△KAB。又因为相似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KBKEABDE。6、再将刚才测量的数值代入比例式中,计算出AB的长度。7、用AB加上人的身高即得出大楼的高度。探究点拔:1.选择测量的方法应是切实可行的。如本题中人眼、杆顶、楼顶在一条直线上(人是站立的)。2.大楼的高度=AB+人高。3.测量的过程要清楚,力求每步都有根有据,达到学以至用。四.巩固练习:1.如图1,要测量A、B两点间距离,在O点设桩,取OA中点C,OB中点D,测得CD=31.4m求AB长。(AB=62.8m)(1)(2)2.如图2,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可以先在河对岸找到一个具有明显标志的点A,再在所在KHFEBDCABDOCABCA的一边找到两点B、C,使△ABC构成Rt△。如果测得BC=50米,∠ABC=73°,试设计一种方法求河的宽度AC。(在地面上另作Rt△A’B’C’,使B’C’=5米,∠C’=Rt∠,∠B’=73°,测得A’C’=16.35米,得AC=16.35米).五课时小结:选择适当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高度或长度等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所学相似三角形知识设计测量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力求操作简便,计算简洁,同时注意分析环境、天气等要素。六.课堂作业:《创新教育目标手册》P.89课内练习A组B组1—3第2课时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探索勾股定理1.由书本P.99的图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①由图19.2.1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②由图19.2.2得出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若∠C=90°,则222cba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BC中,∠C=90°,则222cba(a、b表示两直角边,c表示斜边)变式:222222,acbbca2.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二.例题分析:例1.Rt△ABC中,AB=c,BC=a,AC=b,∠B=90°(1)已知a=8,b=10,求c.(c=6)(2)已知a=5,c=12,求b(b=13)注意:“∠B为直角”这个条件。例2.如图,△ABC,∠BAC=90°,AD、AE分别为△ABC的高和中线,∠=30°,若AD=33㎝,DE=3㎝,则AE=,BC=,AB=,AC=.三、引申提高:EDCBABA11CBA例3.如图,将长为5.41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2.16米,求①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精确到0.01米)②当梯子上端A下滑0.5米时,C左滑多少米?解:①Rt△ABC中,∠ABC=90°,BC=2.16,CA=5.41,AB=96.416.241.52222BCAC(米)③由题意得,A1B=4.96-0.5=4.46,A1C1=5.41,Rt△A1BC1中,BC1=06.346.441.522(米),∴CC1=BC1-BC=3.06-2.16=0.9(米).四.巩固练习:1.书本P.102.1.22.《创新教育目标手册》P.91.当堂课内练习五.课时小结:1.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或知道两边关系和第三边的长,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未知边长,并可运用面积关系式求斜边上的高。六.课堂作业:《创新教育目标手册》P.91A组B组1—8第3课时勾股定理(2)教学目标:1.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结论正确。2.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一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的长为1和2,求第三边。二.体验勾股定理的几种探求方法:由下面几种拼图方法,试一试,能否得出222cba的结论。(1)(2)(3)(4)(5)cbacbacbacbacba探究点拔:1.将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图(1),(2),(3)中所示的正方形,利用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各部分面积的和可以得出222cba。2.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图(4)中的梯形,由梯形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可以得到222cba。3.通过剪接的方法构成如图(5)的正方形,可以证得222cba。三.应用:例1.如图,为了求出湖两岸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ABC恰好为Rt△,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A点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解:Rt△ABC中,AC=100,BC=128,根据勾股定理得:AB961281602222BCAC(米)答:从A点穿过湖到点B有96米。说明:运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若已知条件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应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方可运用勾股定理。例2.在一棵树的10米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爬下树走向离树20米的池塘,而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距离相等,问这棵树有多高?解:设米米米,则)30(,302010xBCACADxBD.Rt△ABC中,222)30(20)10(xx解之得:.5x∴)(1510米树高x四.引申提高:例3.有一个棱长为1米且封闭的正方形盒子(如图),一只蚂蚁从顶点A向顶点B爬行,问这只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多少米?分析:最短路程为展开图中的5212AB米CBABABA五。课时小结:1.说明勾股定理成立时要有一定的拼图能力。2.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六.课堂作业:《创新教育目标手册》书P.104.习题19.2.1—5第4课时勾股定理(3)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勾股定理,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测量与计算。教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测量与计算。教学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测量与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和练习:在△ABC中,∠C=90°.1.若a=5,b=12,求c;(c=13)2.若b=7,c=9,求a;(a=24)3.若c=10,a:b=3:4求a,b。(a=6,b=8)二.新课探究:例1.已知Rt△ABC中,斜边长为2,周长为62。求其面积。分析:欲求Rt△的面积,只需求两直角边之积,由已知得直角边之和为6,结合勾股定理又得平方和为4。于是可列方程组求解。解:如图,设Rt△ABC的两直角边为a、,b则6ba①422ba②①2-②得:2ab=2,则2121ab∴S△ABC21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几条边之间的某种关系,常结合勾股定理列方程组求解。在此题中,采用了“设而不求”的技巧。例2.作长为5,3,2的线段。分析:由勾股定理,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Rt△,斜边长等于2;直角边长为2、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就是3;类似地也可作出5。cbaCBA32111BBB11CBA作法:1.作直角边长为1(单位长)的等腰Rt△ABC。2.以斜边AB为一直角边,作另一直角边长为1的Rt△ABB1。3.顺次这样作下去,最后作到Rt△AB2B3。这时斜边AB、AB1、AB2、AB3的长度就是。、、、5432说明:根据n确定两直角边的长度,构造直角三角形,则斜边就是所求做的线段。三、引申提高:例3.已知,如图△ABC中,AB=AC,D为BC上任一点,试说明:DCBDADAB22分析:欲说明DCBDADAB22,必须构造直角三角形,由于AB=AC,故作BC边上的高,运用勾股定理即可说明。解:过A作AE⊥BC于E。在Rt△ABE中,222BEAEAB。①在Rt△ADE中,222EDAEAD。②①-②得:))((2222EDBEEDBEEDBEADAB。∵AB=AC,AE⊥BC,∴BE=EC。∴DCBDEDECBDADAB)(22。方法技巧:说明某些线段平方式问题常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运用勾股定理,结论中有两条线段积的形式时,常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四。巩固练习:《目标手册》P.93.当堂课内练习.P.93.1—5五。课时小结:1.根据n确定两直角边的长度,构造Rt△,则斜边即为所求线段。2.矩形的折叠问题中,经常会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个方程或方程组来求某些未知线段的长。六.课堂作业:《创新教育目标手册》P.93—94课内练习A组B组1—5第5课时锐角三角函数(1)BAEDC教学目标:1.直角三角形可简记为Rt△ABC2.理解Rt△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教学重点:四种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学难点: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Rt△?它的三边有何关系?2.Rt△中角、边之间的关系是:①∠A+∠B=90°②222cba二.新课探究:1.Rt△ABC中,某个角的对边、邻边的介绍。2.如图,由Rt△AB1C1∽Rt△AB2C2∽Rt△AB3C3得,333222111kACCBACCBCACB可见,在R
本文标题:第十九章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共15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0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