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家居行业 > 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所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高超的表现技巧构成的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京都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他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张择端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画中有人物众多,这些众多的人物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身份、性格、姿态、神情各不相同,且又分布在汴京的郊野、河岸、码头、市区等不同区域。张择端面对如此极难处理的场景,能够把各种人物活动情节安排得有条不紊、紧凑严密,是因为他能在通盘的艺术全局中,打破空间的局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把不同地点和不同人物的活动场景,连接安排在同一幅画面的多个单元空间之中,这种统摄全画的鸟瞰式的取景,使整幅作品横向展开,纵向推远,近看人物细部勾画有动作,有姿态,有神情;远看全卷画面有段落,有节奏,有韵律;画面局部到全貌伸展的多样统一,使情节的舒卷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让这幅画富有生机感。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北宋时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归德),北京大名府(魏州)。《清明上河图》则是对东京的都市生活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俗风情等等,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这幅画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的形象史料。由于开封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皇宫,天子,各种重要部门都在这里,因此这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大宋的栋梁大多数都在这个城市居住,各种文件,命令等重要事情每天都会向外传送,这里就是宋朝这个庞大的身躯的的头脑,每天指挥着这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同时我么也能从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出当时京城经济的繁荣,这与史书记载的不谋而合。从《宋会要》记载中进行统计,当时从事手工业的各种工匠达8万人以上,为以前各代首都所不及。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建立在封建经济的消费基础上的。当时京城的商业和近郊农业均称发达,而手工业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而那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已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且当时的手工业门类多、分工细、规模大。这些作坊、工场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的主要门类有军器、纺织、陶瓷、制茶、酿酒、雕版印刷等,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品种类的增加及产量、品位的提高,促使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当时在京城以经商为业的人家有两万多户;资本较多的商户有6400多家,分属160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云:“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真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按照常识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一定是文化中心。当时的开封可谓是个大杂烩,各个名族的人都可以看到,其中有来给大宋王室进贡的,但更多是来这同宋朝做生意的,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文明的发展。当时,对外的交通干道已从秦汉隋唐时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海道、域外各国,如高丽、日本、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阿拉伯与东非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等也纷纷从海路来到中国,使京城成为外国使节、宗教徒及商人等非常活跃的城市。繁华的背后却是重重危机,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北宋各代皇帝为求苟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皇帝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他很注重写生,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则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细细赏析《清明上河图》我们就不难发现,张择端在构置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情节,表现广阔的历史风俗画卷方面,有着高度的组织技巧和写实能力。他鸟瞰全局,把汴京和汴河沿岸清明时节的各处风俗景观,以散点透视、移步移景贯穿一体,在通盘的画面整体中,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描绘,使画面各段情节之间有内在联系,又起相互衬托作用,富有戏剧的跌宕变化;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影活现的开封,让我们可以更多的料件大宋王朝,正因为如此,《清明上河图》才被人们代代相传,历数千年而魅力不减,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历史性的认识意义和美学欣赏价值。
本文标题: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0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