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案课题:从传统到现代教学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教科书:高中美术课本课型:单一课(美术鉴赏)教学目的: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教学重点: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教学难点: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启发法相结合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播放工具、课件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或作业纸)、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19世纪欧洲几个有代表性的美术流派,了解了其创作观念和风格特征,还记得是哪几个流派吗?(导出幻灯片)教师总结:浪漫主义强调个性和情感表现;印象派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丰富明确、复杂多变的光与色彩的关系,因此他们在室外作画,在自然界中观察光与色彩的变化;这幅《浴女》是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作品,它追求的是一种符合古典理想的美。《浴女》是1808年的作品,创作这样的画,安格尔需要雇佣一名人体模特,让她在固定的室内环境中摆好姿势,再进行写生作画。教师提问:若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作画方法能不能被人们接受?为什么?教师总结:不能,因为那时候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不符合封建礼教,是不被允许的。(导出幻灯片)1914年,在上海图画院里的一次写生练习课中,刘海粟竟然在课堂上采用了人体模特教学,消息一经传出,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甚至引起了军阀孙传芳的干预,并诉诸公堂,轰动全国。官司最终以刘海粟胜诉而告终,这对当时中国人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是一重击。其实,这种采用人体模特的教学,正是东学西渐的表现之一。我们知道,甲午战争后,日本施行了明治维新,并取得成功,成为东方民族学习西方自强的榜样。为了就亡图强,很多中国去日本留学,学习西方。有的去欧洲留学,以便更直接地学习西方,了解西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使国人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谁?其基本口号是什么?教师总结: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配合着这一政治思想,陈独秀等人提出了“美术革命”,他提倡向西方学习美术,主张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术革命”给中国美术带来的种种变化——(导出幻灯片)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画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美术门类,它又分为山水画和人物画。(导出幻灯片)在元明清的时候,文人画的兴起是中国画的创造逐渐变成艺术家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少关注社会意识。而现代中国画则更多地从作品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去权衡,具有更宏观的现代意识。在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导出幻灯片)当从人民大会堂北门进入,一踏上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云霞中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走完最后的台阶才能看到整幅画的全貌,画面天地相接,上有皑皑白雪,下有高山和翠柏。教师提问:这茫茫的一片雪海,是我国哪里特有的景色?这高山呢?教师总结:作者将南北方景色放于同一画面,视点广阔,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创作方法,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师提问:这是1959年的作品,这年有什么特别的?教师总结并提问:建国十周年,因此这幅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同学们找找看,从哪边可以看出来?教师总结:这轮东升的红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东方红》这首革命歌曲?它与这首歌宣扬的都是“东方红,太阳升”的主题思想,表现了对毛主席、共产党的热爱和创造新社会的豪情。这幅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一些创作技巧,又进行了合理的突破,将中国画与现代宏伟建筑相融合,这幅画在人民大会堂中悬挂的位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六个字是毛主席亲笔题的,意义重大。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涌现出许多出色的艺术家。他们关心社会的动荡,关心民间疾苦,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反映民众的情绪。1931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画家蒋兆和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于是创作了《流民图》,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沦陷区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导出幻灯片)蒋兆和以街上各种年龄、相貌、性别的难民和流浪者做模特,根据构思的需要把他们安排在画幅之中。画中人物与真人等大,重个性刻画,生动地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劳苦大众的形象。这幅画从1941年开始构思,直到1943年完成,是一巨幅长卷,高2米,长约26米,展出的时候一起了巨大轰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感受一下画中悲怆的氛围和作者愤慨的情绪。(导出幻灯片)教师提问:(导出幻灯片)这是《流民图》中一个人物局部图,这与文人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何区别?教师总结并提问:《流民图》虽是一幅水墨画,但作者吸收了西方的明暗处理方法,用淡墨干擦来表现明暗调子,尤其是对面部立体感的表现。找出小女孩脸部的暗部。教师总结:如果同学们感到不好找的话,可以把眼睛微微眯些,这样可以将明暗关系看得清楚些。暗部主要位于额头和右脸处。可以判断出,光是从左上角投入到脸上的,因为脸部结构复杂,有凹有凸,因此还有些细小的暗部,比如眼角这些地方。另外,他所用的线条方折刚硬,保留着书法线条的意味。这就将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将以前文人画不加以表现的真实社会生活纳入到绘画中,既保留了民族的艺术形式,又吸引了西方的表现方法,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导出幻灯片)在20世纪,有很多去国外留学的艺术家将欧洲的传统美术油画介绍到中国,并且有油画来表现中国的主题,徐悲鸿等人就在这方面做过有意义的尝试。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徐悲鸿一定不陌生,谁来介绍一下?教师总结: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擅长中国画,特别是动物、人物、花卉等。(导出幻灯片)他画的奔马在中国非常出名。另外,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愚公移山》的插图就是他画的。他早年去了日本和法国游学,学习了油画,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导出幻灯片)这个作品取材于《史记》。田横是秦末齐国的旧王族,是继田儋后为齐王。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一统天下后,田横同他的战友五百人被困守在一个孤岛上。刘邦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于是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我就封个王或侯给他;如果他不来,我就派人将岛上的人通通灭掉。”田横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去刘邦所在的京城。但到了离京城30里的地方,田横自刎而死。他遗嘱通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刘邦,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为了保存岛上的生命。刘邦很佩服田横这种精神,用王礼将他厚葬,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人在埋葬田横的时候自杀死在墓穴中。刘邦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人,但他们听到田横已自刎,纷纷跳海而死。教师提问:徐悲鸿被这故事震撼,创作了这幅油画。画面描绘的是故事哪个场景?教师总结并提问:田横与500士诀别的场面。田横抱手作别,其他的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教师总结:他们舍不得也不愿让田横离开。这个瘸脚老汉想上前抓住田横阻止他离开,有的人满脸的不舍与无奈,有的更是伤心的哭泣着。但是田横神情坚决,徐悲鸿通过这幅画要表现的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油画真正本土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时候,由于提倡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使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画风成为花坛的主流。当时有许多中国画家向苏联学习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幅《血衣》就是画家王式廓为同名油画而准备的素描稿。作品取材于我国的土地革命中的斗地主的场景。这幅素描稿,王式廓一画再画,他通过自己对艺术形象强烈鲜明的感受,对人物造型把握准确。王世廓说,人物的运动姿态和表情是表达人物思想和情绪的根本语言。《血衣》中人物塑造抛弃了模式化的表情,以瞬间的姿态动作揭示人物的心理世界。教师提问:这位死去丈夫的农村妇女,高举着被害亲人的血衣,向人们哭诉,血衣被寒风乱吹,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绪?教师总结:是愤恨的情绪。这血衣像是一面浸透了旧中国农民血泪和苦难的旗帜,它把人们被压抑的愤怒和仇恨推向高潮,强烈地震撼人心。这幅素描稿一出现就被登上了杂志,影响巨大。同名油画是王式廓生平最后一幅作品,他去世的时候就倒在画架边,确切的说,他并没有真正地完成这幅油画。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美术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家们有了更多直接学习西方经典美术的机会。同时,也接触到各种艺术潮流,是中国美术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有些画家受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对形式因素、工具材料特性的发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教师提问:(导出幻灯片)我们看这幅画,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总结:逼真。与其说它是幅画,还不如说它更像张照片。作者吸取了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教师提问:像这样的超大幅画面的画以前通常用来画什么样的人的?教师总结并提问:比如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就是用这种规格来画的,但作者用画领袖像的画幅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民。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农的形象的?教师总结并提问:满脸皱纹,脸上淌着汗,嘴唇开裂,粗糙的手里捧着一个破碗,指甲里乌黑。除了这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他身上有一个与他身份不符的东西?教师总结并提问:对,就是这支插在老农头巾中的圆珠笔。作者画这支笔的用意是什么呢?教师总结:这幅画创作于文化大革命之后,虽然它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形象,但有人认为它同时也破坏了中国农民的形象,因此作者在最后定稿的时候加了这支笔,以此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了。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出现了大量佛像雕塑,而现代雕塑不管是从表现内容还是制作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导出幻灯片)这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巨作《收租院》。这作品是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师生集体创作的,共有19人参与其中。创作之前他们走访了许多人,包括农民、地主家的五姨太、狗腿子和下人等,收集到大量资料,作品根据当年地主收租的情况构思创作。一共有七组群像,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当年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雕塑家将西洋雕刻技巧与中国传统泥塑的技巧融二为一,生动且深刻地塑造出114个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每个人物雕像都有真实的模特,由于所需模特数量太大,找了很多当地农民。另外,当年制作雕像所用的草、木棍和土都取自农田里,因此雕塑成本非常低,但是其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巨大。(导出幻灯片)现如今这作品保存在四川大邑县庄园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就是由地主的庄园改造的。这些作品都让人感到太压抑、沉重,下面我们来看相对轻松可爱的艺术门类。教师提问:平时同学们都有哪些娱乐方式?那有没有同学看漫画?看过哪些作品?你为什么喜欢看漫画?教师总结:漫画具有幽默夸张的特点,看了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在中国古代就有一讽刺为目的具有漫画特点的绘画,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漫画得到发展,才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种,先后出现了以丰子恺为代表的漫画家。丰子恺善于观察生活,(导出幻灯片)这组《小弟弟睡着了》描绘了母亲与婴儿之间温馨的生活场景,十分富有生活趣味。(导出幻灯片)这个漫画同学们不陌生吧。《三毛流浪记》自1935年问世,抗战胜利后,三毛漫画又在上海的《大公报》连载,三毛形象在上海家喻户晓,并成为了当时多数中国穷苦儿童命运的象征,有较强的社会讽喻和批判意义。张乐平以机智的笔触,精心地结构了一组一组的笑中带泪的画幅,描写了瘦削矮小的三毛怎样做报贩、擦皮鞋、当学徒……总之,三毛聪明机灵、乐观幽默而又不畏强暴的性格跃然纸上。教师提问:(导出幻灯片)看看这组图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教师总结:三毛从小就失去了妈妈,他时刻思念着自己的妈妈,当他看到小动物都有妈妈的陪伴,他很伤心。《三毛流浪记》受到了当时广大读者,特别是许多小朋友的喜爱,后来还将此漫画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三毛的形象深入人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导出幻灯片)《西游漫记》也是一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漫画作品。内容属于故事新编,实际上却是在尖锐地讽刺了1
本文标题:从传统到现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0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