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谈中国诗》说课稿本次说课包括七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第一部分说教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学习本课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诗歌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可以让我们赏析诗歌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钱钟书先生其人以及作品。2、通读课文,整理全文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3、把握钱钟书先生使用的对比、比喻、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诗歌。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2、走近“大师”,领略“大师”的风范。(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第三部分说重难点1、重点: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地了解,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学情预设:)第四部分说学情学生们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但是因为本文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有欧化的风格,读起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在理解关键语句时也会遇到一些阻碍。(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设想:)第五部分说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相关能力,为此,我会采取以下的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情境导入法(在导入时,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引导法(在分析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时,对于较抽象的句子老师可加以适当地点拨)二、说学法2自主研读法(学生自主研读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小组合作法(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拓展思维法(提高思辨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的实施也离不开教学工具)三、说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及其相关设备辅助教学。(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做出了如下教学课时的安排:)四、说课时安排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名言导入,既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幽默睿智的语言风格,又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1、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2、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3、我们称那位暴露的S小姐位“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通过感受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和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是“幽默其表,严谨其里”的大师,那么下面我就走进文本,看看钱钟书先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文学享受吧。)二、研究文本(一)了解学生课外预习情况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2、朗读。(二)知一知(在介绍人物时,先让同学们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钱钟书先生的逸闻趣事介绍其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内容:)1、身份及地位:著名学者、文学研究家、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2、主要成就: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艺理论《谈艺录》等。(三)读一读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思考课文的写作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四)记一记1、字音字形精髓(suǐ)轻鸢(yuān)剪掠一蹴(cù)而至数(shuò)见不鲜眉眼颦蹙(pín)撩(liáo)人门槛(kǎn)槛外(jiàn)(通过两个环节,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下面我们通过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了解。)(五)理一理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意思。3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我们通过下面“议一议”环节就进一步地来探讨我们的课本内容,这个环节本课教学的核心环节。)(六)议一议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明确: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板书2)2、那么中国诗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国诗的特点?明确:比较方法诗的发展⑵简短诗的篇幅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诗的风格诗的内容(板书3)(前两个问题考查了筛选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3、钱钟书先生所阐发的“中国诗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鸣吗?请结合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谈一谈。(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可以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特点,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词,使之更加热爱中国的诗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上面三个问题,我们把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那么下面的环节我们就一起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4、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概括中国诗的特点,请举例说明。明确:作者使用了对论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来谈中国诗的特点的。(板书4)5、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板书5)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具体步骤是,先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朗读课文中的比喻句,接下来老师在投影上放出五个典型的句子,同学们再有针对性地品读,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质疑,若学生提出了较有偏差的观点,老师应适当地加以引导,最后老师给出总结。)6、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作者是想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告诉我们“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板书6)4(品读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渊博和睿智,也感受到了他严密的思辨能力,那么通过下面的拓展探究环节,我们进一步增进对作者的了解)三、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钱穆先生说:“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你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请举例说明。(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关注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同时也可以激励同学们对自身做出更高的要求)2、小组讨论。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这道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做了更加深入的探究)(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12年安徽省的高考题,来赏析一首诗歌。)五、课堂小结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更是外国人对钱钟书学养、人格魅力以及治学精神的肯定。(对知识的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的精心准备的课后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课后作业应该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温习和巩固,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充实)六、课后作业1、请仿照下面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钱学森写的颁奖词,为钱钟书先生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5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民族脊梁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写”的能力,又是我们学习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对钱钟书先生的总结)
本文标题:《谈中国诗》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0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