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绿道的功能与布局方法
3623城市绿道的功能与布局方法吴剑平闻雪浩摘要:城市是一个极端人工化的区域,它存在着生态斑块破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休闲空间串联度低、绿色经济发展较慢等诸多城市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外绿道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城市绿道功能的建设方向,并通过对城市绿道的布局研究,力求用科学的选线布局反映最佳的绿道多功能效益。在具体的绿道布局方面,本文提出先以绿道的功能定位和绿道选线原则为指引,挑选绿道组成的节点以及廊道要素,再以“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模式、基于景观阻力的适应性评价为主要方法,并结合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绿道网络布局的方式;并以珠三角绿道网的选线布局为实例,系统地描述了成网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绿道规划中最为核心的功能与布局方法的思考与研究,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绿道网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城市绿道、多功能、网络布局、适应性评价、珠三角绿道网引言“绿道”是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敞空间,也是一种能够平衡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空间战略。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绿道网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系统和突出,其已建成的两千多公里的区域绿道主要致力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支撑体系的建设,而即将开展的城市绿道建设则将主要的目的放在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和建设城市生态系统上,同时,城市绿道不局限于城市绿楔“引入城郊生态信息,联系内、外,主、次骨架”的作用,更注重引入人的休闲游憩活动。1城市绿道的建设背景城市一般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该类地区通常保持一种快速发展态势,城市化率增长较快,同时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1城市生态斑块支离破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支3624离破碎,特别是经济发达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道路、铁路、建筑等大量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区域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地表结构。1.2城乡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城乡是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以往大部分城乡仅注重经济的发展,采取不可持续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导致城乡环境破坏严重,城乡之间特色空间逐渐消失,城乡居民生活受到威胁。1.3城市休闲空间串联度低随着城市居民所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活动不断增加,城市休闲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功能之一,虽然现代城市绿地及公共空间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对慢行交通的考虑较少,休闲空间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的城市休闲空间体系。1.4城市绿色经济发展较慢我国城市长期的粗放式发展,使得大部分地区城市居民不能理解与参与营造低碳城市;同时,城市经济转型的速度较慢,延缓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导致居民无法更快更好的享受绿色经济带给城市的好处。2城市绿道功能的多样性探索2.1国外城市绿道功能的多样性探索2.1.1以绿道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通过绿道建设恢复了城乡生态环境。美国西雅图绿道通过建立河流走廊等重要的野生动物迁徙路径,保护重点生态区,保障物种多样性,维持绿道沿线自然资源的原生态;德国鲁尔工业区通过绿道建设,对重污染的矿山进行植被复绿,很好的恢复了鲁尔工业区的雨洪格局,基本消除了“雨岛”效应。通过绿道建设带动了城乡经济发展。欧洲生态网组织认为绿道网的目标为实施生态保育,并可纳入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等融入性行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美国卡罗莱纳州通过绿道建设来改善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商的进入,大大增强了土地财产价值和地方财产税收,同时提升了该地区的旅游业,吸引了更多外来的游客。36252.1.2通过绿道构建城市景观结构和休闲游憩体系通过绿道建设构建了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结构。日本为扩大防灾公园的对象,将10米以上的线型绿道也纳入到防灾公园体系,作为避难通道;美国波士顿将带状滨水区公园化,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园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公园绿地系统网络。通过绿道建设构建了城市间的休闲游憩体系。美国东海岸绿道连接图书馆、大学校园、国家公园、文化历史遗迹等文化区域,为主题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支撑;美国南普拉特河绿道通过策划教师培训、青年人垂钓培训、捕鱼培训、展示廊道历史文献与记载等活动,将自然资源变为一个实用的教育资源;大温哥华中央谷绿道通过城市公园和休闲设施串联计划,面向各个社区提供游泳池、游乐场以及运动场等传统的休闲机会,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社区之间人与人的交流互动。2.2国内城市绿道的多功能建设方向2.2.1生态环保功能:串联城市自然斑块,形成生态廊道城市绿道通过串联市域自然斑块,扩大了绿地的边缘面积,提升了生物、物质、能量的流动性,实现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季节性的觅食,增加了物种基因交流,使其在自然进化中保持健康或为当地物种提供被破坏后的恢复机会。2.2.2环境改善功能:连接城乡特色空间,形成景观廊道城市绿道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通常与慢行系统结合设置,贯穿整个城市地域,并且联通着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开敞空间,可作为城镇救灾通道及避难场所,是城市重要的生命线系统之一;同时借助市域内河涌、江滩、景观道路等线性通廊空间,城市绿道深入广大城乡内部,并通过清理河道、美化江滩、绿化道路等手段,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共同提升,达到改善城乡环境风貌的目的。2.2.3休闲游憩功能:链接城市发展节点,形成游憩廊道城市绿道连接市域范围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公园、名胜、遗址、文化设施等节点,将绿色廊道和文化遗产保护廊道相结合,并通过合理的利用与开发,推广地方文化和历史遗存,实现在保护中的发展;同时城市绿道将市域内部种类繁多的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并通过科普教育、拓展培训等活动,给予人们“生态教育”的机会,让居民充分体会到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在城市“大山、大河”的环境下,城市绿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户外空间资源,还可建立起登山步道、滨海游径等远足旅游径,为人们提供徒步旅行、越野自行车等良好的“康3626体健身平台”。2.2.4经济拉动功能:对接人流集散地区,形成经济廊道城市绿道作为贯穿整个市域的绿色廊道,对接乡镇建成区等人流聚集地,可为乡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为绿道沿线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并可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绿道建设可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绿色开敞空间,通过提升的城市环境,促进周边土地的开发价值,为绿道沿线地区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3城市绿道的多功能布局3.1城市绿道的多功能布局原则结合城市绿道的多功能建设方向,制定综合的选线原则,用于指导绿道组成要素的选择。一般而言,城市绿道选线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的规划方法,尊重山水自然基底、城市生态格局和城乡空间结构,发掘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绿道规划在选线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3.1.1顺应自然肌理,环山绕水、阡陌交织为充分尊重地方的水网、农田、山川等自然肌理,顺应自然走向,利用山体的边缘(“山边”),河湖海岸的岸线(“水边”)以及农田边缘的田埂、桑基鱼塘的塘基(“田边”)等进行布局,充分展现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3.1.2有机契合城乡空间,联系组团、促进交往一方面,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有效发挥绿道在城乡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城市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游览联系和生态隔离作用,优化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另一方面,绿道贯通城镇内部促进人们互动交流的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商业街和滨水休闲带,成为公共空间的联系纽带,孕育城乡居民多样的幸福生活。3.1.3尽可能多地连接发展节点,高级优先、分类串联发挥绿道对各类发展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人文节点为源,尽可能多地去发掘并展示本地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绿道的生态保护与休闲游憩功能。3.1.4合理运用交通与设施廊道,安全经济、一道多用3627绿道选线布局要充分遵循经济节约以及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现有的废弃铁路、村道、田间道路、景区游道等路径作为绿道,尽量远离国道、省道及县道等交通性道路;另一方面,将绿道与城市基础设施廊道统筹规划,促进“一道多用”降低建设成本。3.2城市绿道的多功能布局思路与方法基于城市绿道的布局原则,以及景观生态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可以认为,构成城市绿道的主要要素为:发展节点(相当于斑块)和潜在的连接这些节点的廊道。就节点和廊道而言,前者比较明确,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方便的获取和优选;后者则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价,首先判断廊道本身是否适合作为绿道网的组成部分,其次依据廊道和节点在空间上的位置与距离评价连接程度,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廊道的适宜性问题,就是分析哪些廊道对于绿道的功能发挥是最适宜的,可用景观阻力的概念来表示。景观阻力不只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距离,地表基面的特性也起着重要作用。绿道节点的连接过程,可以看做是绿道活动对不同特性表面构成的景观阻力的克服过程,阻力越大,则该活动越不适宜开展,适宜性也就越低,相反,阻力越小适宜性越高。在GIS中,可将这种阻力量化为一定的值,代表对一系列适宜或不适宜绿道活动的表面要素的评价。图2绿道网布局流程图3.2.1选择构建绿道网络的点状和线状因子在城市绿道选线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考虑绿道与发展节点、自然肌理、城乡公共空间、图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图3628城市交通的关系。一般根据要素空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点状因子和线状因子。点状因子是指绿道需要串联的各类自然与人文发展节点、城市公共空间、城乡居民点等功能节点。1)自然节点:指区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景观独特性的集中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农田等;2)人文节点:指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特色的地区。包括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3)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内部的公园、广场、交通枢纽等;4)城乡居民点:包括城镇建成区、乡村居民点。线状要素是指绿道选线所要依赖和考虑的开敞空间边缘和交通线路等线性通廊。1)开敞空间边缘:能体现自然肌理的山体边缘、水系边缘(河流、溪谷、湖泊、海岸线等);2)交通线路:包括废弃铁路、国省道、城市道路、县道、乡镇道路、村道、山路、景区游道、田间道路等。3.2.2设定评价标准,对节点和廊道进行分级在绿道的调研过程中,会发现各类节点的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地方,为简化成网过程,需研究合理的评价标准,筛选较为重要的节点进行优先串联。具体可将收集的点状要素按照现行国家、省、市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相关评定标准进行分类分级(如表1所示),级别较高的节点在选线时应该优先考虑。表1各类点状要素的分级建议节点类型定性分级非常重要重要普通自然节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县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二级水源保护区水源准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地区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小型水库与湖泊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市级森林公园县级以下森林公园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地级风景名胜区地级以下风景名胜区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市级旅游度假区市级以下旅游度假区郊野公园人文节点国家、省级历史街区(村、镇)市级历史街区(村、镇)市级以下历史街区(村、镇)国家级、省级历史建(构)筑物市级历史建(构)筑物市级以下历史建(构)筑物城市公共空间城区大型商业区、文娱区及公共交通枢纽城市级公园、广场区级公园、广场社区公园、广场城乡居民点城区镇区中心村3629其次,将收集的线状要素视为节点潜在的连接通道,依据这些要素的类型、等级判断其作为绿道的适宜程度,并以排队比较的方式给予合适的相对数值,此外,还应纳入面状要素作为后备的连接通廊。如表2所示,阻力值越小,越适合作为绿道。对于开敞空间边缘,如山体的边缘、河流、海岸线等由于生态景观效益突出是绿道选线最优先考虑的对象,宜赋予较小阻力值;对于交通线路,应根据交通流量、速度以及功能确定其适宜程度,如废弃铁路
本文标题:城市绿道的功能与布局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2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