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艳琳2016.04.29基本概念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血液一般检验检验医学(laboratorymedicine)又称为实验室医学(过去曾称为化验、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边缘性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输血检验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血液一般检验尿液检验分泌物与排泄物检验体腔液检验脱落细胞学检验全血:静脉、动脉、毛细血管。血常规、血沉等。血浆:全血加入抗凝剂离心后的上清液。凝血功能检查。血清:血液凝固后离心所得上清液。生化、免疫学检查等。分离或浓缩的血细胞成分:血小板、白细胞、单个核细胞。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紫色,血常规、HCT、PLT计数。枸橼酸钠:109mmol/L,蓝色,1:9,凝血功能检查;黑色,1:4,血沉检查。肝素:绿色,红细胞脆性试验、HCT等。草酸钾/氟化钠:灰色,血糖检测。普通血清管:红色,常规血清生化,血库和血清学相关检验。红细胞检验:RBC、Hb、HCT白细胞检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小板检验: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在正常情况下成熟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为120天,每天约有1/120衰亡,同时又有1/120产生,使红细胞数的增加与减少保持动态平衡,无论是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即可造成各种贫血,通过对红细胞数量的检查,可对贫血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红细胞计数,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①显微镜目视计数法②血细胞分析仪法[正常参考值]男:4.0×1012/L-5.5×1012/L女:3.5×1012/L-5.0×1012/L新生儿:6.0×1012/L-7.0×1012/L⑴增多:①剧烈的体力劳动,由于劳动强度大,氧需要量增加和大量出汗而致血液浓缩,导致红细胞增多②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高;③新生儿,由于处在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④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兴奋、恐惧、等均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增加。⑵减少:①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②妊娠中后期由于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而致;③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明显减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⑴增多:①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红细胞相对地有所增加,多见于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尿、大面积烧伤等;②绝对性增多: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⑵减少:①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②急慢性失血:如产后、手术后、消化道溃疡引起的大量出血,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③慢性肾炎;④恶性肿瘤。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细胞赖以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血红蛋白测定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①氰化高铁法:②血细胞分析仪法:[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新生儿:170-200g/L(17-20g/dL)。[临床意义]Hb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根据Hb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也称血细胞比容(HCT),就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L/L)。测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温氏法:静脉采血1~2ml,双草酸盐抗凝。②血细胞分析仪法:静脉采血1~2ml,EDTA-K2抗凝。[临床意义]⒈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和大面积烧伤时。临床上常测定红细胞比积,其目的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补液量的计算依据。⒉减低常见于各种贫血。在治疗贫血过程中,HCT可作为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如治疗过程中逐渐提高,表示治疗有效,若变化不大,应考虑改变治疗方案。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白细胞计数方法目前使用的有两种:①显微镜目视计数法:取未梢血20μl,于定量白细胞稀释液中。②血细胞分析仪法:取静脉血1~2ml,EDTA-K2抗凝。[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⒈生理性变化增多:①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恐惧、冷水浴后,白细胞总数可显著增高;②年龄:幼龄白细胞数高;③妊娠末期、分娩期、月经期、白细胞总数增加。⒉病理性变化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失血、手术创伤后、尿毒症、血液病、中毒、严重烧伤等。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X线照射、长期服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和肿瘤化疗药物等。目前在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分类结果,只能起到筛选作用,不能完全代替将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比的目视计数法。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正常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站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1、生理性变化①年龄②日间变化③运动④妊娠与分娩⑤吸烟者⒉病理性变化增高:⑴急性感染或炎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常见疾病有中耳炎、脓肿、疖痈、阑尾炎、肺炎、扁桃体炎等;⑵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⑶急性大出血:常见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等;⑷急性中毒:常见于化学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时,如安眠药、有机磷中毒、昆虫及蛇毒素等;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⑸恶性肿瘤:如某些肝癌、胃癌等。减少:⑴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流感、肺结核、脓毒血症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伤寒杆菌感染时,也可使白细胞数降低;⑵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⑶慢性理化损伤:如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某些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和肿瘤化疗药物等。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的增加和减少与疾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少见,仅为0.005~0.05(0.5%~5%)。[临床意义]⒈生理性变化①时间: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比较稳定;②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使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⒉病理性变化⑴增多: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变应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②某些皮肤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等;③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囊虫病等;④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⑤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⑵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B数量很少,在正常动物外周血中,用一般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很难见到,占白细胞0~0.01(0~1%)。[临床意义]⒈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慢性溶血性贫血、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⒉减少没有临床意义。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为机体的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有骨髓、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性中心发育成熟者,称B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0.15~0.30(15%~30%)。B淋巴细胞寿命短,一般为3~5天,参与体液免疫。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称T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0.50~0.70(50%~70%),寿命较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观察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临床意义]⒈生理性增多幼年有时可高达0.50(50%)以上。⒉病理性变化增多:①某些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②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③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陷症等。正常成个动物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03~0.08(3%~8%)。它与组织中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而在机体内发挥防御功能。[临床意义]⒈增多⑴生理性增多:幼年时单核细胞可高达0.15(15%),较成年稍多。⑵病理性增多:①某些感染性疾病;②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PLT来自骨髓巨核细胞系,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不与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它具有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和血块收缩功能。当血管局部受到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不机械性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的黏附,聚集作用。[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⑴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发生血栓或血栓性并发症;②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③争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④脾切除手术后。⑵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而致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和放射治疗、化疗后,骨髓纤维化等;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体外体循环手术等;③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血小板减少:如氯霉素、链霉素、青霉素、磺胺类药、阿司匹林、氯丙嗪、抗甲状腺药物等。
本文标题:检验医学基础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4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