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政治类名词解释1.远古时代:指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历史学者通常把其分为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考古学者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生存,他们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猎取大自然提供的食物。这种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但很松散,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按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的人类叫猿人,晚期阶段的叫古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3.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指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的阶段,包括了原始群的整个时期和氏族公社的初期。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4.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的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碳屑和烧骨。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5.北京人:1927年首先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男女老幼的不同个体。还发现了10万多件的打制石器和石片、9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距今约70万年。6.古人和新人:人类学家按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程度,把这一时期的人类分为直立人和智人,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小阶段。原始群前期的是直立人,后期的是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属于现代人类型。古人的生存时间,距今约一二十万年。我国已发现的代表性的人类化石主要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等。经济生活来源仍然是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工具仍是打制石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了群婚的早期阶段,血缘婚,血缘家庭,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7.血缘婚和血缘家庭: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了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叫做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8.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中国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这时人类形态已进入了新人的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谷人、左镇人。1963年在山西峙峪谷出土了石镞,说明这时的人类已知道使用弓箭。新人时期的人们已学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已有爱美的观念,可能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9.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其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出现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洞穴里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已经能人工取火了。10.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村落遗址略成椭圆形。村落中有一间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长的住所或氏族议事会的场所。居住区之外有窑场、公共墓地等,从已发现的墓地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的现象,说明这时的人们是实行两个氏族群婚阶段的族外婚。11.族外婚:母系氏族公社的婚姻状态,即两个氏族间互为婚姻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同。这种族外婚制从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可以得到证明,,有利于人类的发育和繁衍,并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互助,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12.对偶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指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不是独占的同居,在对偶婚的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这种婚姻仍然是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的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状态。13.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社会起,每个氏族就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就是图腾。其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其作为一种假设的祖先受到人们崇拜,其目的是寻求这种与自己有血肉关系的祖先神灵保护自己,其是祖宗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其又是氏族的族徽,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可能与氏族内部的婚姻禁忌有关。14.父系氏族公社: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一个社会阶段,是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婚姻状态处于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阶段。这时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若干个大家族,继而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产生了父系家长制。妻子从夫而居,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大约在距今4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主要遗迹有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15.一夫一妻制:包含于上16.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延续时间较长,是新石器晚期最有影响的典型文化类型。17.大汶口文化:因最早发现与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带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18.野蛮时代:新石器时代约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一直到距今4000年左右结束,这一时期被称为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19.军事民主制: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因彼此经常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氏族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和氏族议事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叫做军事民主制,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20.炎帝、黄帝和蚩尤(略)21.涿鹿之战: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部落不断向东发展,而东方的夷人部落则向西拓进,双方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最终蚩尤战败被杀,东方的夷人野归顺了黄帝。22.阪泉之战:后来炎帝想与黄帝争夺中原盟主地位,于是炎黄之间又展开了军事冲突,在阪泉经过三次大战,黄帝取得了胜利,成为诸夏的首领。23.三皇五帝:三皇的说法有多种类型:一说是伏羲、神农、女娲,一说是轩辕、神农、赫胥;一说是伏羲、神农、祝融等等,都被战国秦汉时人视为华夏族云谷时期有所发明创造,有功于文明进步创造,有功于文明进步的英雄人物。五帝一般公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说黄帝是我国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被列为五帝之首,传说颛顼进行了一次绝地天通的社会变革,设立了官吏,使各司其职,避免了社会的混乱,说明国家的权力和国家机构已处于萌芽之中,帝喾又称高辛氏,据说能序三辰以故民,即能观测天象并根据日月星的四时运行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尧所属的部落是传说中的陶唐氏,因此称为唐尧。继尧而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出自一个叫有虞氏的古老氏族,所以又称虞舜。尧舜时期,已进入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属于中国氏族社会的末期。24.绝地天通:(略)25.禅让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时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从尧到舜,舜到禹,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发生作用,但凭借强权、力图变禅让为世袭的企图和斗争愈演愈烈。26.二里头文化: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豫西调查了传说的夏墟,在河南省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掘的有偃师二里头、登封告成望城岗、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洛阳矬里等遗址。在这些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文化最具典型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内。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它是夏朝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的文化工作。27.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之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杨翟,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众多的部落首领前往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称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28.钧台之享:为了使世系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就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一朝会,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29.任土作贡:禹把当时所了解到的全部土地画为九州,即区分四正、四隅,加上中央共九块。《尚书·禹贡》序说禹在画九州的同时,还让被征服的部落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缴纳贡赋,这就是任土作贡。30.太康失国:夏启以后,子太康即位,他只顾田猎游玩而不恤民事,夏朝势力大大削弱,东夷氏族部落见有机可乘,举兵西进,东夷族著名的首领羿,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羿率领其族众从东方的鎺迁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穷石,称有穷氏,得到夏民的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史称太康失国。31.少康中兴: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后少康又逃奔有虞氏,在有虞氏的帮助下,不仅有田邑,而且有了一旅兵众,少康怀着复国之志,以纶邑为根据地,收集夏众,纠合同姓,遂灭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32.众人协田:在商朝,王畿附近的土地由商王或其臣属驱使众多的奴隶进行集体耕种,众人也称众,是农业奴隶。协田就是奴隶们集体耕种。33.夏小正:大约夏朝时已有历法,战国时期流行的“夏历”和《夏小正》一书,保留了一部分夏时的历法,《诗经》里西周、春秋时的诗歌,大部分是用夏历,以建寅之约为岁首,这种历法遗址流传到现在。夏历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有了较高水平。此书还记录了夏朝一些的农业生产经验。34.九世之乱:指商朝建立后,政权逐渐巩固起来,但从仲丁始,内乱不断,自仲丁至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35.盘庚迁殷: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危机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将都城由奄迁于殷,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36.殷墟:殷都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历尽沧桑,变成废墟,称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11座商王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37.甲骨文:殷墟出土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为甲骨文。可以发现中国汉字在商朝后期已趋于成熟。38.有亡荒阅: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采取措施,大规模的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9.周公东征: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极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联合西方的奄和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为庶人,这就是周公东征。40.三监:周武王灭商以后,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周围建立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41.武丁中兴: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到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年),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武丁的主要政绩:一是早年曾在外和平民一起参加劳动,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稼穑的艰辛。二是擢拔出身微贱的傅说为相,知人善任。三是大力改革政治,四是不断对外用兵,国力强盛。五是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
本文标题:政治类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6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