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看书为主)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5种重要的学识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3个转向)荀子提出“性恶说”。(二级掌握)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郭念锋)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性别社会化: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描述:①性/生物;②性别/心理;③性别角色/社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失调:4种形式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岁~13、14岁);3.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需10年左右)。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两方面。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动机,兴趣,情绪。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印象形成效应: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3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二级掌握:专栏2-6)第三单元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控制点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协变原则: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高高高刺激客体低低高主体高低低情境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侵犯行为: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二级)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以下为重中之重: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2.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①具有针对性;②具有持续性;③具有对抗性;④具有普遍性3.羞耻与内疚:①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5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②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态度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由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态度的属性: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第二单元态度转变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①传递者的威信;②传递者的立场;③说服的意图;④说服者的吸引力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①信息差异;②畏惧;③信息倾向性;④信息的提供方式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②人格因素;③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境:①预先警告;②分心;③重复态度转变理论: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海德提出了一个P-0-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第三单元态度测量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概念: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图2-7注意和140页图2-5的区别联系。沟通的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6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人际沟通的分类: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连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第二单元体语沟通(全部掌握)目光与面部表情: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身体运动和触摸: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是社交距离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关系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自我暴露/自我开放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6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