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
1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民风民俗1北京的春节散文作者:老舍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妮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课文共十四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课文内容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详细描写。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如,写“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来写,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作者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写“除夕”,作者则围绕关键句“除夕真热闹”,写了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多方面的讲究和习俗,呈现出一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全景式画面。写“初一”,则抓住这一天人们的活动特点,先写“全城都在休息”,然后分别写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孩子们的活动,重点写孩子们逛庙会,有详有略,突出“初一”这一天的习俗特点。“元宵节”这一天,作者略写放花炮、吃元宵,详写了“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能使人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日子的“美好快乐。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略写,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如,由“多数铺户在初六张”过渡到“元宵节”这一内容时,作者写“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灯结彩,家家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2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了一份情趣。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好处)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又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醉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句子中“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因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文中还有很多老北京人熟悉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浓郁的“京味儿。如,“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热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又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写出老北京人过年吃饺子要就着腊八蒜的习俗,极富生活气息。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描绘了男女老少在年货齐备的街头进行采买的热闹场面再现了往昔北京街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儿从中可见一斑,画中人们的服饰也极具老北京地域特色。第二幅描绘了儿童提着灯笼过元宵节的情景,孩子们手中的灯笼各式各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课文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三次高潮)这几天中人们的民俗活动多音字如“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注意读准字音。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作者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写出了腊八粥的特点。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句中“色如期翠“色味双美”写出了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是这一段的总起句,“彩排”一词写出小年在春节里的重要地位。“祭灶王”写出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的朴素美好的愿望。4.“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真热闹”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等词语,体会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感受除夕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5.“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是本段对的总起句。概貌描绘“全城都在休息,也有分类的介绍,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的活动,作者为什么分类写不同人群的活动,又重点描写了小孩子逛庙会的场景?因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活动是正月初一最突出的特点,而孩子们的活动最有意思,最能引发读者的兴趣。36.“元宵节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是总起句。“又”字,课文自然衔接的特点,想一想“除夕”与“元宵节”这两天,在“月色”和“悬灯结彩”这两方面的不同之处。描写街上灯、家中灯突出这一日热闹“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几百盏“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讨论:生活的地域不同,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我们现在过春节的习俗和过去相比有没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要明白,虽然不同地域的习俗不尽相同,传统习俗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喜爱是一以贯之的。7.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作者借助俗语、生动的修辞、充满地域特色的词语等凸显风俗特色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语,2腊八粥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等粥(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课文共十九自然段,可分两个部分。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起语不凡,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描写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都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使人倍感生活的温馨。接下来具体措摹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从食材到做法,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腻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等粥”的过程(第2-17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共呈现出四个生动场景。作者将人物的活动、感受与对腊八粥的描写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写腊八粥;文中的大量对话围绕着粥的熬制过程展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将八儿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粥经历了一个逐渐熟烂的过程,人也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与粥相互映衬,呈现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人与粥的故事,展现出课文整体构思上的巧妙。“等粥”部分的第一个场景是八儿盼粥快点儿熬好(第2-8自然段),因妈妈正在熬腊八粥,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进出出”,不停询问,内心既兴奋,又急切,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失落。粥是“益发浓稠了”,这当然符合八儿的期待-一应该可以吃了吧?但妈妈说“要到夜里”,于是八儿“眼睛急红了”,要赖说自己“俄”,并做出“要哭的样子。“锅中的粥”,只能发出“有声无力的吸气,这声“叹气,既暗含着八儿的失落,也表现出粥热制初期的情状。4第二个场景是八儿在说如何分粥(第9-12自然段)。粥尚未熬好,八儿提前打起“如意算盘”,给家人分起了粥。个头儿还不及灶台高的小人儿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断到妈妈“讨价还价”,想多给自己分些粥吃,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仿佛是听到八儿的话后忍俊不禁的笑声,也写出了粥逐渐熟烂的情状。第三个场景是八儿猜粥熬成什么样子了(第13自然段),因一时吃不到,八儿忍不住想象着锅里各种食材的样子或口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的想象源于他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八儿自动联系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清晰诱人的腊八粥画面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会熬成了什么样子?八儿的一系列猜想,既表现出孩子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第四个场景是八儿终于看到了锅里的粥(第14-17自然段)。八儿最终求妈妈把自己抱了起来,如愿看到了锅里腊八粥的模样,“惊异得喊起来了。孩子的眼睛是天真的、纠粹的,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腊八粥,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新奇自然。栗子是“融掉了”,饭豆是“肿胀”,花生仁是“脱了它的红外套”,锅巴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既符合预想,也有出人意料之处。此处描写与八儿猪粥时的描写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膳八粥的变化“喝粥”的过程(第18-19自然段),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一家人喝粥的情景,而是独具匠心地生动描绘了八儿一家喝粥之后的情景。一番充满诗意而又趣味横生的描写,充分激发起人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文中所配插图为八儿被妈妈双手抱起,看到锅内熬煮着的腊八粥时,瞪大眼睛,张开暗巴的惊喜样子,足见儿童的可爱稚态。图中灶台的正中,是那一大锅氰氢着热气的浓稱的購八粥、颜色深祸,食材丰富,不断散发着香气。1.等粥过程中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喜得快要发疯的样子,因喝不到粥而急红眼、要哭的样子。比如,喊妈妈的时候,八儿是两声连叫,“妈,妈,’语言描写,写出了八儿娇憨的情态和急切的心情。又如,“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八儿语言中的“那”字,再联系下文“不可靠”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体会八儿借“那”字发泄不满、赌气撒娇的意味,体会八儿的心理-一兴奋、好奇、急切。从而梳理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几幅画面中八儿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借助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想,侧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诱人。锅内腊八粥的情状与八儿的一系列表现联系起来进行理解:通过写腊八粥不断地“吸气,一方面写出了腊八粥逐渐黏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另一方面写出了八儿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的失望。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拟人化的语言对腊八粥进行描写,让粥也具有了灵气和生命力。2.自由朗读第9-12自然段,体会八儿是怎么“分粥”的理解八儿此时的心理活动:想多点儿粥,却又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贪吃又不忘表示自5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找个同盟。又如“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要引导学生读出八儿“贪心不足”的语气,体会到儿童的狡點和天真。这一部分中正面描写腊八粥的语句,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进一步体会作者以人与粥相互映衬的方式来描绘腊八
本文标题: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9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