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中国式PPP的六大基本特征
中国式PPP的六大基本特征中国式PPP,指的是在遵循PPP基本原理的基础上,PPP模式和中国的国情相互结合而产生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它是PPP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PPP。01中国式PPP与政治经济体制运行关系密切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不存在政府依赖私人资本的天然条件。中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微观原因在于各级地方政府试图藉此摆脱融资困境,宏观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试图通过此模式实现政府投融资的市场化转型。因此,中国式PPP问题的根源在基层地方政府,发起者在中央政府,未来的形成效果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运行的关系十分密切。02中国式PPP的特殊目的:融资和公平按照西方PPP的原理,PPP解决的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问题,但是,在现阶段,如果忽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融资管理问题,PPP很可能得不到地方政府的真正支持。而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通过PPP实现非公经济发展的公平性目标。换言之,只有在满足融资目标和公平目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可能按照PPP的游戏规则,努力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目标。03中国式PPP发展约束:从较弱规则到较强规则2014年8月以后,中国的PPP政策密集出台,大体上来自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各行业主管部门或上述部门的联合行动,中国PPP发展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由国家政策启动的阶段。该阶段以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指导性的操作指南为特征,PPP发展的政策机会和规则约束并存,使中国式PPP从宽松的较弱规则状态较快地进入到了偏好约束的较强规则状态。04中国式PPP的合作对象:复杂的社会资本中国的情况,较之西方,有较大差异:一是国有企业的数量少但是体系庞大、经济控制力强。第二,中国私人企业是在特殊的市场化转轨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数量多而力量偏弱。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一举三得,首先可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新路,同时也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创造机会,最后则能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05中国式PPP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共生关系一是中国式PPP承载的责任远大于国外。国外一般把PPP视为项目管理的范畴,其层级较低,而中国则把它上升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政府治理甚至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高度,因此,中国发展PPP的重要意义是多重和史无前例的。二是中国式PPP的发展亟需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PPP的发展需要政府投融资的市场化转型,但需要很多配套的改革才能前行。三是改革预期效果或对PPP发展具有双向激励。正向激励为PPP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如改革推进中出现问题,则可能对PPP发展带来负面影响。06中国式PPP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一是管理、技术和人才供给不足。目前,设计符合实际的PPP项目,各级地方政府管理不擅长的领域,符合条件的技术性人才严重不足。在发展条件不充分情况下,需要政府与外部力量合作,发挥金融机构或研究机构的专业优势调整行为。二是高压反腐与复杂的政商关系。近年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腐败案件高发,与旧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关系十分密切。要改变不良的政商关系,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推进PPP模式的实际效果相关。三是信用环境差的巨大反作用。近年来,随着投资负债率的高企,地方政府实际信用级别有所下降。对于信用欠佳的政府来说,启动PPP项目的难度相对较大。
本文标题:中国式PPP的六大基本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98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