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讲:崔景贵
职校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问题刘炜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1867年发表的《教育人类学》第一卷中,提出了“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应用和对教育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的观点。•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重点是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纲要》第4条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纲要》第5条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当代职校生的年龄在16、17岁至19、20岁,正值青年初中期。这是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时期,也是职校生“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年龄的特殊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教育的特殊内容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与使命,当代职校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同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职校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如何认识和把握当代职校生的心理世界?职业学校教育如何为职校生的心理发展导航?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这些问题也许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清晰地回答,但它们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深刻回答的,也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回答。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心理发展的过渡性。2.心理发展的闭锁性。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4.心理发展的动荡性。当代职校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青年群体。不难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内心矛盾主要有: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渴求自主独立与情感物质依赖之间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情绪情感冲动与理智调控约束之间的矛盾;美好的愿望理想与当前现实不如意之间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性冲动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关系、性道德之间的矛盾。当代职校生的心理矛盾概括为具有两重性的特征:政治态度上具有探求性,而思想观点上带有偏激性;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而认识上带有片面性;奋斗目标上具有时代性,而基本需求上带有享乐性;思维活动上具有求异性,而心理过程上带有逆反性;行动方式上具有独立性,而物质生活上带有依赖性;自我意识上具有自主性,而待人处事上带有自私性;性格特征上具有开放性,而意志品质上带有脆弱性;交往对象上具有广泛性,而情感表露上带有冲动性。从相关研究分析,从群体心理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高中学生有年龄特征的共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个性发展差异。如从心理过程看,职校生的认知模式职业化,职业道德情感发展较快,职业意志活动具有理智性;从个性心理特点看,职校生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比较复杂、层次偏低,学习行为和活动实用化,专业技能水平较高,职业能力得到较好发展,讲究实惠的择业观念,理想日益现实化、兴趣职业定向化,高度自觉而敏锐的就业信息意识,对毕业分配和择业的疑虑心理,比较突出的自卑心理,强烈的审美需求,觉醒而敏感的性意识。这些都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有别于普通学校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1.身体发育的高峰;2.智力发展的高峰;3.性征发展的高峰;4.情绪行为的高峰;5.社会需求的高峰;6.创造性发展的高峰。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时代特征1.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晰;2.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材,但学习目的不明确;3.向往美好未来,盼望幸福生活,但艰苦奋斗精神差;4.自主自立意识强,但纪律观念、关心他人与集体观念弱;5.求新求美求乐,但有不思进取、贪图及时享乐倾向。从时代特征看,当代职业学校学生与以往职校生相比,个性心理发展出现三大突出变化,即从接受转向思考,从闭锁转向开放,从关心书本转向关心社会。职校生心理发展的两大基本特征:职业化与社会化有人说,青年既不是一切暴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郑和钧邓京华等著,《高中生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2)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独生子女职校生的人格问题1.自我中心意识过强2.感情容易遭受挫折3.生活自理能力较弱4.意志品质比较薄弱转型期职校生的负面心态1.“社会人”的实用心态2.“时代人”的浮躁心态3.“复杂人”的困惑心态4.“无关人”的冷漠心态5.“多余人”的悲观心态6.“对立人”的逆反心态(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4.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比较低。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4.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3.人格受到严重损害。4.不良性格普遍存在。(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1.社会交往退缩。2.异性交往上的偏差。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5.网络交往的失度失范。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10岁以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以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性心理问题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和第三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2.性心理反应过敏。(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200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也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应该如何做?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颁发)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颁发)中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性要求。为了加强和规范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职校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04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全文4大部分18条,共计3496字,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三、树立科学的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观“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失败。”——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峻昊四个学会——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学习)*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促进职校生人格现代化的学段分析一年级:学会学习,辅之以学会生活、学会适应二年级:学会做人,辅之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三年级:学会创造,辅之以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四年级:学会选择,辅之以学会负责、学会生存以一学年或一学期集中体现一个主题什么叫学生?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职校生:学生活的职业知识学生存的职业技能学生长的职业意义学生态的职业价值学生命的职业智慧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多萝茜·洛·诺尔特——摘自《学习的革命》一书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江泽民与时俱进是时代的强音和科学的命题。与时俱进是做好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职业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有的精神状态、重要的教育素养和做好工作的思想保证。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才能开拓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境界。“只用分数对立体多维的生动个体进行平面的优劣判定,本质上是对人的完整性、丰富性的一种否定,是对人的潜在的、深厚的力量的表面化理解,是对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的一种忽视和低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1))多元智力理论与职业教育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首先提出。加德纳认为,现代的智力测验,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事实上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他认为,智力应该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应该包括以下的七种类型:1.语言智力,即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即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3.空间智力,即凭知觉识别
本文标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讲:崔景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3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