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教学目标操作方法与技术
教学目标的操作技术与方法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谢鸿雁2012年5月24日本专题提纲一、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的技术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与陈述技术三、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建议四、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五、布卢姆新认知目标分类表及其在单元目标设计中的应用一、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的技术(一)为什么基于课程标准?(二)基于课程标准的什么?(三)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的策略(一)为什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由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决定,包括学科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等几个层次,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二)基于标准的什么?1、学科教学价值(学科性质与特点)如:化学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基本营养物质2、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思路。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设计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如: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的策略1、替代:“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可用“二氧化硫”替代“氯...化合物”,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的策略2、拆解:将课程标准拆解为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如:•通过实验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能表示氯气与金属、水、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知道氯气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能举例说明。认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知道其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能列举环境污染的原因。.......•这样就可形成“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单元中多条具体的教学目标。(三)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的策略3、组合: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焦点,形成一个教学目标。如: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第6条“运用模型了解碳的成键特征,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1条“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才可形成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目标:1、了解甲烷的结构与性质,能说出甲烷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化学方程式。2、运用模型了解碳的成键特征,知道什么是烷烃,简单认识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最后:•如:化学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1、学生能自己表示乙醇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感受乙醇....。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分析、对比乙醇、乙烷、水的结构,从而发现乙醇的结构特点,通过实验认识乙醇与钠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3、通过情境学生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能表示化学方程式,知道测量酒驾的原理,关注...感受...。4、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实验研究乙醇酯化反应,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体会...。根据目标叙写规范,科学陈述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与陈述技术(一)设计课题目标与课时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来源之一,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熟悉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总目标和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明确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学习什么知识和解决什么问题,弄懂什么理论、原理、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等,学会什么技能、技巧,发展什么智力、能力,培养什么道德品质、习惯,形成什么思想观点、世界观。•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要经过具体化的过程,尤其是知识技能目标。教材内容:•文本特点:体裁、题材、内容、结构(顺序排列)、语言;•文本特征:字体、标题、颜色、排版、图片•知识分析:知识点、知识体系、知识间逻辑关系。•内容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结构分析、本质分析。——内容价值(功能)分析全面准确。内容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价值(知识在解决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时的功能);能力价值(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教育价值(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价值)•在文本解读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在整个单元或课题中位居核心地位的、决定或影响其他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时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学情(学生初始能力)案例:学案教学中的“自主课”、“展示课”展示课目标如何定位:除重点外,还应来源于自主课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生成点。(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1、基本结构:包括ABCD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不应表述成“教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规范的行为目标应是“学生应该…...”。2、关于三维目标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知识目标:可参照布卢姆新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6个认知过程层次替代名称。举例: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过程与方法行为动词举例:感受、经历、体验、探索、感知、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渐进性、过程性。逐步形成、逐步确立等。主要在单元目标中体现。常用的动词有:关心、关注、注意、善于、形成、养成、树立、建立、确立、具有。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点的特定限定或范围等,如“根据表格,通过实验...”。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百分之九十都对”、“正确无误”等。行为目标陈述举例:•“不看笔记,学生能写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原因,并对每个原因进行评论性的解释,全部完成时间为30分钟。”•“在一个平面上,学生要在3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如3/6和2/3),学生能通分并求两个分数的和,15道题中对12题为及格。”(数学)•“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能举例说明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2、关于三维目标陈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目标体系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因此,不能把三维目标化简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题目标与课时目标中,可以按照三维目标的排列来整理目标。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三维目标是指一个学习结果在三个维度的具体表现,但不是指教学活动产生了三个学习结果。•在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可以采取分别论述的方式,在单元目标中尚可。但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中,尤其是课题与课时目标制定时,由于目标都承载着具体的学习任务,三维目标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论述,这样更清楚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基于一个活动获得的,在这个具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往往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有三个维度,所以我们在制定课题目标与课时目标时,切忌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化,这样会使课堂承载太多的目标,而使重要目标难以实现。案例1: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标准描述:以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关键动词:了解、认识;•核心内容:化学方法及化学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三)教学目标陈述案例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元素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从海水中提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同时为选修四学习氯碱工业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点:海水淡化,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溴单质,海带中存在碘元素,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化学方法:物质分离、氧化还原、金属冶炼等知识在物质提取中的应用。海水淡化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盐水分离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法(氧化还原、金属冶炼等);•能力与情感: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目标陈述:•列举从海水资源中可提取的对人类生产发展有用的物质。•说出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盐、溴的方法,能绘制出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图,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过程。•写出海带中含有碘的证明过程和化学方程式。•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实验,感受、体验化学方法及化学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逐步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案例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原教学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而认识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3、了解环境问题分布的地域差异。4、从人类与环境关系出发,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5、结合实际,总结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6、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修正后的教学目标《人地关系》1、说出(复述)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及产生的环境问题;2、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能做出系统阐释;3、运用图表方式表示出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分布;4、感受、体验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及破坏,逐步树立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责任心。案例3:《基因在染色体上》原教学目标:•复述萨顿假说的主要内容;•说出摩尔根实验的基本原理;•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无陈述)•内容:萨顿假说、摩尔根试验、孟德尔遗传定律•内容特点与价值:生物知识、生物方法(类比推理)、科学史实(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逐步确立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四、教学目标的落实建议(一)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问题系统,建立课时目标与课时问题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基于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应是一致性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形式的运用,都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也都是为了达成目标。不是为形式而形式。•相对于教学目标来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手段都属于工具。•教学方法、方式等和教学目标的联系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目标要依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达成。如,记忆的目标需要简单呈示,理解的目标需要讲解、演示等;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制约着教学目标达成的速度和质量,教学方式方法就是教学中的生产力,犹似生产工具,工具的水平自然制约着教学“生产”的速度和质量。(二)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事实上,前面我们讨论的只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预设的教学效益的底线,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
本文标题:教学目标操作方法与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