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保知识培训教案环保概论第一节环境的挑战一、环境环境到底是什么从哲学的角度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主体)而言的,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中心事物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叫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既环境指人类生存的氛围。对于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的环境,称为人类环境。按照影响环境变化的成因属性,人类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为环境等二、环境问题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造成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个方面。环境问题的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原始活动资源破坏阶段第二个阶段:农牧业生产资源破坏阶段第三个阶段:近现代工业生产环境污染阶段第四个阶段:新技术革命人类环境问题认知大发展阶段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关注的是污染源、污染物和污染造成的损害。全球三大环境要素为:大所、水体、土壤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的水资源由于人类的活动被玷污的现象。1984年颁布、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说明,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我国的地表水最常见的水污染是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和以及这些污染共存的复合型污染。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定义于对有害影响的观察,也就是说,如果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达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类型主要包括煤烟型污染、酸雨浸染、光化学烟雾污染等典型污染。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量,从而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功能等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的环境质量恶化。4、固体废物和化学污染及危害固体废物是指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无法利用而被抛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有害物。5、环境噪声与其他循环性污染噪声污染: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对人们的工作与休息产生影响的声音统称为噪声。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就构成了电磁污染。热污染:主要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水体的工业热污染。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对生活和生产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第二节资源的挑战一、自然资源短缺问题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活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一般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环境资源(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是指:环境中一切可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利用的自然要素及其组合。二、水资源与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水资源由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组成,是陆地水体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水。大气的降水是地球水资源的补充来源,并使其不断得到更新,达到动态平衡。三、土地资源及可耕地问题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础的生产资料,是动植物生长和栖息、繁衍的场所。我国土地资源趋于恶化,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1人均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退化严重;4、土地沙漠化严重;5土地石漠化;6土地盐渍化严重;7耕地资源逐年锐减。四、能源资源与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能源资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常规型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等。2、我国能源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均资源和人均消费量不足。五、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备不足;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引发许多环境问题。第四节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全球环境展望:为了发展保护环境》指出,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养活等威胁地球的主要问题中有许多尚未解决,而且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将人类的生存置于危险境地。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3、生物多样性减少;4、土地荒漠化;5、森林植被破坏;6、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第四节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提示了环境功能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个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他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在系统讨论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宗旨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追求质量的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三、《全球21世纪议程》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1、循环经济是我国“十一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如不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产生以下问题:我国资源难以支撑;我国环境难以承受;国家竞争力难以承受;国家安全难以保证。2、总体战略目标:(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05-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体系;中期是2011-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长期是2021-2050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循环社会,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国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六、绿色GDP1、GDP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数据。GDP也有其局限性,它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2、绿色GDP是将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投入加以核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资源成本和为了保持生态环境质量所付代价的剩余部分,得到的经过资源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沿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我国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演变与污染减排第一节我国的污染防治政策的演变一、我国的工业污染的现状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现有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源、能源利用率过低,单位产品能源、资源消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得大量资源以“三废”的形式流失于环境。二、常见的工业“三废”污染物来源1、工业废水按主体污染物采用的治理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含悬浮物和含油的工业废水(主要有选矿废水,除尘废水等),多采用沉降、絮凝、气浮、过滤等物理方法治理;含无机盐、酸、碱、重金属离子的无机物废水(金属加工废水等)多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治理;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造纸、石化废水等),多采用生化方法或物化和生化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冷却水、工业用水量的60%是冷却水,应增加其循环利用率。2、工业废气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包括几十种,常见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氮肥厂废气污染物质主要有粉尘、氨、一氧化碳等)3、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固体废物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我厂除炉渣是一般废物外,其余都是危险废物)三、我国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政策综合污染防治目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循环、治理等方法减少有害物质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的数量;减少危险物质排入环境危害人群健康;提高原材料、水资源、能源及其他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资源。1、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政策的演变我国的工业污染控制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2年。这一时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环境问题认识水平的限制,工业污染防治的管理主要是以“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中心进行的。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0年。自1992年巴西“里约会议”之后,我国对污染源管理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提出了在新时期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防止或控制工业污染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至今。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与转变。提出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实行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向总量控制转变;力争结合工业结构调整,解决一些重点行业的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第二节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一、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方案的背景2005年7月2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发布,国务院的决定提出: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发污染物COD、SO2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于2007年5月23日制订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污染减排的工作由环保总局负责。《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节能凑拢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T标准煤下降到1T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SO2排放量由2005年的245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COD排放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第三节企业节能一、企业节能的重点要通过节能技术进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行业的建设。同时,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开展和推广节能降耗的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第四节企业污染减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定以下九个方面的污染减排政策措施
本文标题:环保知识培训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3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