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主干串讲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汉字、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见证(或表现)原因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和。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民族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交流认同理解共性特性(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认同感归属感族凝聚力深化整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考向聚焦热点考向一中华文化的特征。预测题型:选择题。命题角度:结合材料考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及其原因。【例1】(2009·安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充分体现了其兼容性,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说法欠妥。答案C热点考向二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预测题型:选择题。命题角度: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从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考查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2】(2009·天津)《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党和政府的做法体现了()A.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C.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保障D.对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支持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设问的指向性是“党和政府的做法”。B项与题意无关,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C项与题意无关,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问题。排除不符合题意的A、B、C项,故选D。答案D【例3】(2009·福建)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五缘”突出反映了闽台文化之间的同根性和交融性,①②当选;文旨在于说明二者的联系,而非区别,③④与题意相悖,因此答案为A。A错题笔记易错点一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例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因为()A.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C.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D.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D。纠错心得: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融合”说法错误。C易错点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2】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首先应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上的互相吸收、水乳交融,这一点,一部中国民族史就能准确告诉我们。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B.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相加形成的C.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B。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错误。纠错心得: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考点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干串讲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1)途径: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要与弘扬相结合。⑤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爱国主义拥护祖国统一优良传统时代精神(2)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的需要。全民族综合素质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整合: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考向聚焦热点考向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命题角度:结合具体材料认识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哪些内容,或民族精神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例1】(2009·广东文基)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A.善良朴实B.爱好和平C.自强不息D.艰苦朴素解析自强不息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故选C。B项与题意不符。A、D项本身不属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答案C热点考向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命题角度:如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考查的重点。【例2】(2009·江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同学们被深深感染,并跟帖展开讨论。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解析观点评析应该全面,既要看到该同学观点中的合理因素——重大实践活动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又要看到这不是唯一途径,弘扬民族精神更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答案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错题笔记易错点一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例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材料主要是告诉我们()①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②中华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③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③。颠倒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纠错心得: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易错点二中华民族精神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例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形成了“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看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精神有精华和糟粕之分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④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①。对中华民族精神理解错误。纠错心得: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答案编写完整化】考题再现2008年12月15日上午8时,东航班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开始了在两岸之间的首次空中直接通航。海峡两岸的关系互动,由开始的特殊群体(大陆老兵)返乡探亲,到普遍性的单项旅游观光、文化、体育、教育等民间交流,再到求学、求职、通婚以及台商到大陆投资建厂等举动。这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实现了两岸同胞的强烈愿望,满足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两岸透过这样的接触、交流和互动,和平统一、共创双赢、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子不会太遥远了。请利用你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依据。学生作答规范得分(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等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4)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持久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联系两岸的最牢固纽带。老师忠告该学生答题思路不够开阔,遗漏了很多重要知识点。规范答题要做到答案编写完整化。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本题的分值是8分,一般要答两点或四点(可能是1点4分或1点2分)。但不能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答案组织坚持教材知识、材料、时政术语的有机统一。各要点要坚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背景材料随着“大三通”成为现实,两岸文化交流与互访也越来越多。2009年两岸以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闽王、关帝、陈靖姑、保生大帝等为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形式有力地推动、深化了闽台文化的交融,增进了闽台
本文标题: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4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