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媒介批评第十三讲解构主义与读者反应理论引言1·语言——文本的有限性与欺骗性;2·阅读的意义与内涵。一·解构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1·“解构”的双重含义。“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讲演,矛头指向结构主义,质疑“逻各斯”——形而上学。“结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瑞士学者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一·解构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2·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部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德里达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解构主义的时代”。“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一·解构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3·关于本源。解构主义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组合概念都需要重新讨论。比如西方/东方、男/女。德里达认为“本源”不存在,都是语言“策略”。“能指”的“在”可以无止境地替代“所指“的“不在”,直到“能指”的死亡。作为“能指”的媒介。一·解构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4·补充对本源的替代。朱光潜关于“我”和“阿米巴虫”。“寄主”与“寄生”。不断补充。间隙与“延宕”。步调不一致。符号的显示方式:永远流动变化的链条与网络。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的“文本互涉性”(Inter-textuality),非“有机统一体”。二·读者反应理论1·“精神现象学”。启蒙运动中经验主义和怀疑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冲击。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物自体”(DasDingansich),人理性是不能探及的。二·读者反应理论2·胡塞尔大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对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个人是有感知能力的(有智商与情商),世界是由可以被感知的事物、行为构成”。任何被我们所“说”的事物,都是被我们感知过的事物。二·读者反应理论3·阅读召唤意义苏醒。文本与石头的区别,正如婴儿与小动物。没有阅读就没有文本。“填补空白”。媒介的生产与传播特征:“流动的期待”。二·读者反应理论4·“深化的实践”。以“故宫博物院失窃”话题传播为例。三·媒介解读实践中的读者反应理论1·读者反应批评不是理论,甚至不是一种方法,而只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实践行为,它有助于解释大众媒介如何与观众、读者“共建意义世界”。“作者充满创作意图的创作行为—文本问世(作品)--原始意图与文本分离(当意图成为文本的时候分离开始)--读者获得‘补充’的间隙”。“读者阅读开始—意义在意识通道经过—补充的意义--进入文本—文本字面意义启动和引导”。三·媒介解读实践中的读者反应理论2·“填补式”的阅读。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空白。“遮蔽性”。(1)电视连续剧的“空白策略”。“间隙”与“互动”。成功美剧《越狱》。(2)增加“流动的期待”频率。“超级女生”。三·媒介解读实践中的读者反应理论3·“解释团体”的解读。信息社会、消费经济时代的读者群特征。“我要上春晚”、“咱们有一套”。虚拟的“公共空间”与虚伪的“狂欢”文化。
本文标题:媒介批评十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04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