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新型初中课堂教学模式
新型初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教学程序和策略方法。有了教学模式,就可以使我们知道一节课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怎么教,它是教学行动的指南。一节课是由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组成的教学模式群。主要包括:整体教学模式、反馈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师生交流模式、学生合作模式……。以下几种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一、整体教学模式所谓整体教学模式就是贯穿在一节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1.思维程序: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步骤所组成:整——分——合——补——测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1)整:先在备课中将一节课的内容合理划分为几个部分,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2)分:逐次分别学习这几个问题。(3)合:小结,使几个问题形成体系。(4)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到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5)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3.应用案例:案例一:新授课应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整:将本节划分为三个问题: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声速比较。然后,从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本节课。(2)分:逐次、分别学习上述三个问题。(3)合:小结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树。总结所用的方法,如渐进实验法、转换法等。(4)补:学生各自找自己还不清楚之处。教师个别或全班一起解决。(5)测: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检测。案例二:复习课应用——压强单元复习课(1)整:将本节划分为4个问题: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流体压强与流速。让学生清楚本单元的上述组成,有一个整体了解。(2)分:逐次、分别复习上述4个问题。(3)合:小结本节知识及要求,比较总结这几种压强的关系和异同点,总结所用的方法。(4)补:学生各自找自己还不清楚之处。教师个别或全班一起解决。(5)测:针对本单元问题进行检测。(二)“透镜式”教学模式:1.思维程序:将教师看作是一只可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而将光线看作是学生的思维,则透镜式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下: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透镜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节课中,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通过教师不断地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变换着角色,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从而将教学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活动变为创造活动。3.应用案例——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1)通过多幅图片、多个演示实验及列举实例使学生发现问题:物体由于具有动能做功时,做的功有多有少,情况不同。(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2)让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聚合)(3)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猜想动能可能与某些因素有关?(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猜想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聚合)(5)学生分别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三)“讨论、实验、探究、创造、评估”五位一体教学模式:1.思维程序:教学流程:探究评估创造评估探究评估……教学模式手段工具:讨论实验讨论实验讨论实验讨论实验讨论实验……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过程包含五个方面: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探究教学、创造教学、评估反思教学:(1)核心问题:探究:将学习内容用探究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获取。(2)探究条件:四个方面:讨论、实验、创造、评估。其中:①探究的手段与工具:讨论、实验。讨论:将讨论式教学作为进行教学过程、探究知识的手段与背景模式。实验:将实验教学作为学生讨论、探究及创造活动的工具。②探究的拓展与提高:创造、评估。创造:让学生对探究成果(包括结论和方法)进行应用、拓展、创造,使知识活化。评估:对探究、创造过程进行评估反思,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探究、创造水平。(3)教学过程是按照探究——评估——创造——评估——再探究——评估——再创造……的流程进行,而每一部分的实施都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动手实验来进行。讨论教学、实验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学的背景、手段、工具。可见,讨论、实验、探究、创造、评估增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提供条件。3.应用案例——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探究:学生探究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讨论、实验)。(2)评估:反思刚才的探究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讨论)。(3)创造: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讨论、实验)。二、反馈教学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所谓反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模式。主要采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1.思维程序: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堂反馈结构进行优化组合的、将探究与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法。以一节课探究3个问题为例,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在五环节中“分”这一课堂教学主环节中的操作模式如下:探究:问题一反馈第一小循环练习:问题一一探究:问题二反馈第二小循环练习:问题二二探究:问题三反馈第三小循环练习:问题三三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在授课中,将一节课的内容分为几个小问题,逐次进行探究。在探究完每一个问题时,都马上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从而在一节课中形成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3.应用案例——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探究:声音由振动发生。(2)练习:声音由振动发生。(3)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4)练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5)探究:不同介质声速比较。(6)练习:不同介质声速比较。三、探究教学模式所谓探究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那样进行知识的学习与获取,这是实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手段。探究模式就是这些探究活动的程序、策略方法。《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教学的程序,为我们的探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教与学的模式。但是,如果整个初中阶段都采取这种程序的探究过程,未免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即便是相同的探究内容,也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从而使探究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可以通过探究教学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初中物理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建构出由几十种探究模式所组成的探究教学模式群。下面列举其中常用的几种:(一)科学归纳探究模式——《课程标准》中的模式1.思维程序一——实验归纳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2.应用案例——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1)提出问题:蒸发吸热还是放热?(2)猜想是吸热或放热。(3)设计酒精蒸发吸热实验。(4)分组实验。(5)分析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等实验现象。(6)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3.思维程序二——资料归纳模式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4.应用案例——探究“对能源的分类”(1)提出问题:能源可分为几种?(2)小组制定计划、分工。(3)阅读本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并收集其中的有关实例。(4)分析这些实例并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分类。(5)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二)假说—演绎探究模式——牛顿的方法1.思维程序:问题—搜集事实—形成假说—推论—检验推论—结论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1)问题:提出要研究的课题。(2)收集事实:通过实验、观察、日常经验收集有关实例。(3)形成假说:运用归纳法形成假说。(4)推论:从假说出发,得到对某些问题的推断或预测。(5)检验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对推断或预测进行检验。(6)结论:通过检验,若实验事实与推论一致,则说明假说正确,假说上升为结论;若实验事实与推论不一致,则说明假说错误或有不完善之处,需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调整。3.应用案例——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1)问题:通过情景,提出问题: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收集事实:让学生力用铅笔、橡皮泥等器材做实验,回忆日常提重物、背书包等现象。(3)形成假说:对收集到的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假说: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效果越大。(4)推论:由上述假说,推断出可能有如下的现象发生:①将木桌倒过来面朝下放在沙子上,木桌下陷的深度将变小。②装订本子时,锥子要用力才能扎透厚纸。③盖高楼时,必须要有宽大的地基,否则将使楼体下陷。…………(5)检验推论: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实验或进行模拟实验,检验推论的正确性:①在小木板上钉四个长钉做腿充当木桌进行模拟实验。②用图钉代替锥子进行实验。③用砖头做高楼、木板做地基、沙子做地面进行模拟实验。…………(6)通过实验,发现实验所见到的现象与推论预测的现象完全一致。从而说明了假说的正确性。最终,得出结论: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效果越明显。(三)猜想与反驳探究模式——波普尔的方法1.思维程序:问题—猜想—反驳—评判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说明:(1)问题:根据现象与原有理论、经验的不一致或矛盾之处,提出研究的问题。(2)猜想:对问题的原因进行直觉性(而不主要是通过归纳)猜测,提出试探性的假说。假说可能有多个。(3)反驳:对每一个假说进行反驳,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力图证明他们是错误的。具体操作如下:①对第一种假说的反驳:由这种假说得到一些推论,然后寻找这些推论与实际现象的矛盾之处。②对第二种假说的反驳:由这种假说得到一些推论,然后寻找这些推论与实际现象的矛盾之处。…………(4)评判:通过反驳,对这些假说的评判如下:①某种假说的某一推论与实际现象不符,则该假说立即被“证伪”,淘汰该假说。需要提出新的假说。②某种假说的某一推论与实际部分相符,则进一步研究、修正该假说,使其上升为理论。③对某种假说找不到与实际不符的推论,无法证伪,则该假说就是理论。3.应用案例——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问题:通过介绍光源的种类,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2)猜想;几乎所有学生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3)反驳:究竟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回顾日常经验现象,寻找光沿非直线传播的证据。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实验,找到了一些光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①在小瓶中盛入部分水,然后用激光手电斜射入水中,发现整个光线是一条折线。②拿一块含有杂质的松香,用激光手电对其照射,发现光线弯曲。…………(4)评判: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思考这几种反驳意见,对“猜想”进行评判:通过反驳证据①,进一步修正猜想为:在同一种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反驳证据②,再进一步修正猜想为: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通过这几次的反驳,最终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四)问题—解决探究模式——老丹的方法将探究教学变为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具体操作:创设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这往往不是科学问题)时,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将这一非科学问题转化为一个物理问题,然后通过对物理问题的讨论得出结论。1.思维程序:实际问题—收集办法—分类归纳—形成假说—实验检验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1)实际问题:之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非物理问题,可能是一个技术问题。(2)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或讨论,找到多种解决的具体办法或做法。(3)分类归纳:将这些办法从某个角度(特别是物理上的某个角度)进行分类,将每一类进行归纳。并把采取这些办法的目的,归为一个物理问题。(4)形成假说:将分类归纳的结果整理形成该物理问题的假说。(5)实验检验:对假说进行实验检验,最终形成该物理问题的结论。3.应用案例——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1)实际问题:教师提出如下几个亟待完成的任务:①刚买的油,瓶塞紧紧的,需要你将瓶塞拧开;②家中的塑钢拉窗长时间没拉动过,开窗困难怎么办?③用锉刀锉段一根木棍,看看谁用的时间少?④在家中打扫卫生,现在有一箱子书,如何较容易的移动它?(2)解决问题:各小组自由地挑选其中某一个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然后通过实验、讨论找解决方案。学生找到
本文标题:新型初中课堂教学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16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