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5新课改总结第一章新课改的概述一、课程地位课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二、课程结构、要素、类型1、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2、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要素3、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三、新旧课程理论(一)经验主义理论(杜威)(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布鲁纳和施瓦布)(三)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国家民族共同利益为首要考虑(四)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五)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六)存在主义课程论(泰勒)(七)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第二章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第一节课程目标改革一、课程目标及新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二)课程目标的类型1、行为取向性目标:是学习事先规定的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具有操作性,适合技能课和训练课。泰勒、布鲁姆2、生成性取向目标: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随着学习活动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3、表现性取向目标: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表现,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三)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学科体系的需要二、新课程目标(一)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为的课堂。(二)我国新课程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主动学习2、课程结构的转变: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实现课程结果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3、课程内容的转变:从“难、繁、偏、旧”——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4、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国家集中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2/55、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6、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甄别、选拔——激励、促进发展第二节课程结构改革一、课程结构的类型横向结构: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关系。纵向结构:讨论单独一个课程安排方式,包括:直线型、螺旋形二、新课程结构1、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2、从小学到高中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3、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第三节课程内容改革一、课程内容(一)有关课程内容的三种观点夸美纽斯:课程=教材杜威:课程=活动泰勒:课程=学习经验(二)课程内容具体表现形式(课程的三结构)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二、新课改内容1、主要特点:(1)素质教育理念。全面体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突破学科中心。从“难繁偏旧”到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3)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主动学习2、课程内容选择(1)原则:尊重儿童、联系实际(2)新课程内容选择第一、走进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第二、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第四节课程改革实施一、理念改革(一)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人们常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教育价值追求要求人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看待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5(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1)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4、学生是责权主体(二)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欣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三)现代创新观(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3)培养问题意识(四)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五)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二、方式改革(一)教学方式改革1、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2、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3、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4、教材中的只是由脱离生活的知识——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知识。(一)学习方式的改革1、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2、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3、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二)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与独立,问题与探究性三、新课程实施策略4/5(一)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实施。转变学校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新课程在个性发展上的实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四)新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实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第五节课程评价改革一、课程评价及课程评价的类型(一)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二)课程评价的类型(1)按照目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3)根据评价方法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二、课程评价改革(一)现代教育哦评价概述1、理念:发展性评价2、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发展性评价的几种典型方法(1)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兴评价方式。(2)表现性评价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3)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的变化的全过程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2)评价主体和内容多元化。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对学生所做的评价为全面素质评价。(3)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评价方式多样化。重视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5)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的宗旨(1)目的:发现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2)内容:涉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知识,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方法:形式多样。笔试考试和实际操作测验相结合(4)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各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循不公布成绩和成绩排队的规定。5/5
本文标题:新课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0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