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初高中衔接之一原创2017-07-13相信未来序言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来龙去脉,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无法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任何没有历史的事物,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同学们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中,了解了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到今天的大致过程。但是,同学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梗概,只是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奥秘、历史战争产生兴趣,尚未形成宽阔的历史视野、自觉的历史意识、科学的历史评判标准。于是在高中阶段,同学们再次迈进历史时空。同学们在已有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同学们关注的视野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奥秘、历史战争转向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古今中外文明进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历史先人留下的经验。对于历史上改革、民主思想、人物、战争与和平、文化遗产和历史奥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学选修课程,拓展历史视野,深化对于历史的理解。因为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与初中历史学习相比,要求掌握的知识与能力都大大增加,学习的侧重点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如何顺利的实现初高中衔接,成为同学们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道难题。《历史初高中衔接教材》编写的目的是通过走近历史、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初步感知高中教材的知识内容,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顺利实现学习升级。读史使人明志,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历史现象,帮助人们更加理性的把握历史规律,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同学们深入历史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时,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迈上认识历史的新台阶吧。第一章走近历史第1课历史的由来说起学习历史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清朝文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先人也告诫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学们,既然学习历史有如此大的价值,那你能说清楚“历史是什么吗”?一、口传的历史最早的历史,是通过口述的形式传承的。许多民族的祖先传说,虽然有经过历代加工渲染以至神化的特征,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历史根据,并非随意编造。《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注意选择民间传说中符合“雅”的规范的内容,而对传说中不能确定的内容,取谨慎态度。今人对于含有历史因素的传说,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探寻神话中包含的历史事实的基础。在文字记录的历史已经相当成熟之后,许多历史学者依然肯定口传历史的意义。人们在抢救民间口传的史诗。有些人的历史记忆以“口述史学”的形式受到重视。二、结绳记事在文字出现以前,远古时代的人们还注意到用绳上系结的方式记事。中国古代的《庄子》和《周易》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都经历过“刻木结绳”和“结绳齿木”的阶段。“结绳刻木”是远古人类用来增强事后记忆的另一种原始形式。秘鲁考古人员发现的古印加人的记事绳,对揭示古印加人的神秘历史具有很大作用。古印加人通过记事绳上打结的形状和大小、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结在绳上所处的位置,记录生活中各种重要的事情。当时的统治者通过传递记事绳来了解各地的收成、税收、账目情况以及敌情等。三、历史画像岩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历史记录。旧石器时代岩画画面主题是作为狩猎对象的动物。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岩画分布广泛,逐渐出现了结构复杂的狩猎、战争和各种仪式的场面。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岩画,又出现了反映农耕生活和宗教仪式的内容。用图画记录历史,是一种生动的形式,并一直得到继承。汉画像石、一些王朝在确定的宫殿中描画和陈列功臣的画像就是证明。四、史官和史学中国古代很早就设有史官,老子就是著名的史官,而司马迁则是汉武帝时代的专职史官“太史令”。《左传》记载的“董弧直笔”的故事,再现了古代史家记录历史时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精神。专职史官的出现,标志着专门的史学逐渐成熟并且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作用。五、历史问题注释《辞海》对“历史”的解释是: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从宏观方面看,有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和人类史又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研究历史学发展的学科,称作史学史。反映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叫做中国史学史,反映西方史学发展史的叫做西方史学史。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历史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官府档案、公私文书、实物资料、遗址、墓葬、社会调查、口述资料等等。这些历史资料,是人们研究、认识历史的依据。确凿而又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的存在及其价值的基石。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是基本方法。对史实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必要的方法。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是重要的方法。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是深层次的方法。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等。任何方法,都直接、间接地受到历史观的支配和影响。历史学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历史编纂学。历史编纂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经过整理、考订的历史资料,按照一定的撰述内容、撰述宗旨和规范的体裁、体例编辑起来,成为有系统的历史著作。古代中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著。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具有下列特征:1、治史是重要的国家行为。2、治史的目的,是维护和强化国家的统治秩序。3、修史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关系王朝兴亡盛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4、修史所使用的方法,一直倡导“据事直书”,反对“曲笔”。§学习总结§【学习思考】1、司马迁对于口传的历史为什么用“雅”的标准进行选择?2、什么是“口述史学”?你知道哪些被称作“口述史学”的例子?【自我测评】早期的历史记录有哪些形式?历史初高中衔接之二原创2017-07-14相信未来第2课历史的积累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孔子曾说过,他已发现史书的阙文。但是,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皇家提出来的。公元319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石勒在朝廷设立史学祭酒等职。这是中国历史上,“史学”立为官学的较早记载。一、孔子作《春秋》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五经》是史;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相传由孔子编定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这部史书文字简练,儒学人士认为每个字都寓含有褒贬之意。所谓“春秋笔法”,成为中国古代不少史学家追慕和仿效的一种风格。二、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他所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的历史,其内容之完整,结构之周密,在历史上空前的。《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司马迁在记述政治史的同时,对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也有生动的记载。在司马迁的笔下,有成就的学者、商贾、医生、游侠和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事迹,与帝王将相等政治活动家同样受到重视。他热情赞美游侠的侠义精神,大胆揭露酷吏的残暴行径。司马迁在颂扬汉武帝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敢于指责他放纵自己的私欲。《史记》文字生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二十四史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为正史。正史在史书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其意义可以与儒家经典相匹敌。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通常被称为“前四史”。“前四史”和之后的二十部重要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国传统史学往往以帝王将相作为历史的主角,以政治斗争作为历史的主体,因而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全貌。四、《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资治通鉴》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通过历代政治史的演变,评价各种政治理论的优劣,比较历代政治实践的得失,为统治阶级服务。五、《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以时间记录史实,对于研究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非常的不方便,南宋袁枢由此编纂《通鉴纪事本末》。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学习总结§【学习思考】1、《孟子·滕文公下》写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对《春秋》一书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史学观念?2、《资治通鉴》为什么用“资治”定名?【自我测评】1、我国古代史书有哪些体裁?2、简要说明《史记》的基本特点。初高中历史衔接之三原创2017-07-15相信未来第3课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作“史诗”。“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杜甫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小说里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的小说,有反映历史的特点,其中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毛泽东就把《聊斋志异》当做清朝史料看,还把《红楼梦》当做历史读。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说,《红楼梦》是一部有价值的史书。小说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宋代以来,已经有讲史的高手。三国故事就是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深入人心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历史小说与历史不同,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二、历史剧古代戏剧是反映丰富的历史迹象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有大量的剧目直接取材于历史故事。如申包胥哭秦廷的故事、韩信的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等。自元代起,人们熟知的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和曲名,已经有近20种。中国戏剧的取材,多数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这对于戏剧的发展造成了局限,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却有相当大的影响。历史剧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的《自序》中写道,他的历史思索竟然受到戏剧的启示。三、史诗和诗史许多民族都有叙述英雄传说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人们通常称这种诗作为“史诗”。而对于能够反映重大社会变迁的有历史意义的诗作,人们称之为“诗史”。比如,杜甫的诗,在唐代已经被称作“诗史”。唐人孟郊有“下笔证兴亡”的诗句,说明有的诗人已经有以诗歌记录历史的自觉。古代有一种专门咏叹史事的诗歌门类,就是咏史诗。其实咏史诗可看作是诗化的历史评论。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咏史》诗,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以“咏史”命题的诗作。晋人左思的《咏史八首》在诗歌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以咏史怀古为主题的唐诗,形成了咏史诗发生和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高峰。陈子昂的《燕昭王》、王维的《李陵咏》、《西施咏》、《夷门歌》,都借咏史表达了深刻的历史感知。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著名诗人,都是咏史名家。唐代后期出现了一批以撰写咏史诗为主的诗人。《全唐诗》中,汪遵有咏史诗61首,胡曾有152首,周昙有193首。宋代以后,咏叹古人古事以抒发自己的感想,更成为诗坛的时尚。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词还被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借用为开篇词,影响很大。读古人的咏史诗,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也可以体味诗作者的历史情感。一些史学家注重在古人的诗作中发现历史信息,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有的学者在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中探索当时的历史痕迹,有了新的发现。有的学者利用唐诗资料考证唐代驿馆的设置和驿路的走向,有了显著的成就。§学习总结§【学习思考】民间“说古话”、“说三国事”的情形,反映了文学和史学怎样的关系?【自我测评】背诵一首咏史诗,简要介绍诗作的主题和诗人
本文标题:历史初高中衔接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2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