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1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对策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中心小学(大龙校区)梁纯菊【文章摘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本人从加强计算教学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阐述。【关键词】数学计算内涵方法能力规律途径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数与计算。因此,了解和研究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也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结合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对策,谈一谈对计算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二、教师要掌握小学计算教学的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和计算能力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悟出。1、计算能力的内涵。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与数学概念的掌握紧密联系着的。计算是以理解数学概念为基础条件的;而数学概念又是要通过计算的实践才能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高度概括。它是计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计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二是计算技能的形成。计算技能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正确迅速。所谓技能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接近自动化的、复杂而较为完善的动作系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一数学任务时所必须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和活动方式的自动化。这种协调的动作和自动化的活动的方式是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计算技能就是这样的数学技能中的一种数学心智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犀利成分,并且以思维为其主要活动成分。是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经过多2次练习而形成的。2、小学计算教学的课程标准、具体要求。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计算教学分阶段要求:(计算分阶段要求)年级段教学内容教学达标要求单元结束时期末平均错误率%以内速度(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题)平均错误率%以内速度(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题)低年级(1、2、3年级)1~6册第1册1、10以内加减法7%8题5%10题2、20以内进位加法7%8题5%10题第2册1、20以内加减法——3%12题2、100以内口算加减法10%5题7%7题3、100以内笔算加减法10%4题7%5题第3册1、100以内口算加减法——6%8题2、表内乘、除(包括有余数除法)6%10题4%10题第4册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8%4题6%5题2、两、三位数珠算加、减法16%—16%—3、万以内笔算加、减法10%1题8%1、2题第5册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8%4题6%5题2、两、三位数珠算加、减法(经常带着练习)——15%1题3、笔算一位数乘、除多位数10%1题8%1、2题4、笔算加、减混合运算——8%1、2题第6册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10%4题8%5题2、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几百几十,用整十数除,简单的两位数除两位数10%4题8%5题3、珠算三位数加、减法(经常带着练习)——15%1题4、笔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18%1.5分做1题15%1.5分做1题5、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8%2分做1题15%1.5分做1题高年级(4、5、6年级)7~12册第7册1、口算整万数加、减,几百几十的加、减,乘数、除数是整百的乘、除法10%4题8%5题2、珠算加、减法(不超过五位数)20%—15%—3、笔算加、减法(超过四位数)8%—15%(混合运算)—4、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20%—第8册1、整数四则口算(包括能用简便算法)15%4题10%4题2、小数加、减法口算(位数为两位数,还能用简便算法)15%3题10%4题3、珠算小数加、减法——12%1题第9册1、小数乘、除法口算(乘数、除数为一位数,简单的两位数乘除)15%3题10%4题2、笔算小数乘除法18%2.5分做1题15%2分做1题3、解方程20%—15%—第10册1、数学概念20%—15%—2、整数、小数四则口算(包括能用简便算法的)——10%4题3、分数加、减法口算(分母为10以内的)10%3题7%4题4、分数加、减法35%—30%—第11册1、分数乘、除口算(包括能用简便算法的)10%3题7%4题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易方程)35%—30%—第12册1、数学概念25%—20%—2、整数、小数、分数四则口算(包括能用简便算法的)——5%4题3、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包括25%—20%—3简易方程)4、度量、画图25%—20%—三、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和对策。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又了解了“数与计算”中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并不是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具有较好计算意识的人,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会从数与数量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有时也会从概率或统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元性地是十分有益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以下教学环节和要求。(一)、明确小学数学计算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求。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教学要求达到:层次分明、程度合适、符合规律和科学性。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做到层次分明。其次,教学要求的程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与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同时,还要按照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如手、眼、脑配合的协调性和口算与书写速度的配合等。要分清一般目标和最终目标而定。例如,1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5%以内、速度为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0题;2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一年级下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3%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表内乘除法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0题,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最终的教学要求。教材对于大纲规定需要达到比较熟练掌握的计算内容的教学要求;例如,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8题;两位数加、减两面三刀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6题;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以及相应的除法口算,在三年级上学期末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5题;……对于笔算的教学要求还更低一些。再次,教学要求符合规律性、科学性。教材以最基本口算(1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的教学要求为基准,其他的教学要求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计算出来的。例如,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平均正确率为94%以上(即平均错误率为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这个标准是这样得来的:如果以口算35+47=82为例,它需要进行两步20以内口算加法得到答数。2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平均错误率为3%以内(即平均正确率为97%以上)。按照概率统计的方法,100以内口算加法的平均正确率应该为:0.97×0.97=0.9409≈0.94,这正是教材所规定的1004以内口算加减法平均正确率的标准。20以内口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每分做8题,100以内口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每分达到8题,虽然两者之间有些差距,这是考虑到20以内加减法口算已经相当熟练的缘故。又如,万以内笔算加减法规定平均正确率为92%以上(即平均错误率为8%以内),它需要进行四次20以内加法的计算而得到答数,平均正确率为:0.97×0.97×0.97×0.97≈0.88529≈0.89,这跟教材规定的有些差距,这是考虑到2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要比口算的正确率要高,而且熟练程度又有了提高的缘故。万以内笔算加减法要求绝大多数达到每分做1、2题,由于学生要列竖式,还要笔算,同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故教学要求不能规定得太高。由此可见,最基本的口算的平均错误率是按照大多数水平来规定的,其他计算的平均错误率是按照概率统计规律而确定的。计算的速度是按照不同的年级、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计算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因此,这些教学要求要合理和科学。(二)、遵循教学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科学合理的水平测试。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情况,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1、教学要落实到位,任务具体明确,过程循序渐进,节节过关;2、强化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和理解;3、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4、让知识有用、有趣,学以致用;5、重视技能、技法、技巧的灵活运用;6、重视教学的反馈、反思,出现问题即时对症下药,为各年级段设计指标要求,细化、量化管理考核;7、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的手段上强化能力的培养。8、每学期,要做到:培训常规化、测试经常化、目标明确化,做到计算人人过关、人人会算、人人能算、人人快算,达到:快、准、精。9、教师教学过程重视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三)、具体措施及方法。1、上好新授课,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使他们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法则外,还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具有一定的记忆力。而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上好新授课,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5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7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