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学中医学第七章病因、发病与病机第一节病因概述1.概念2.分类(1)外感致病因素(2)内伤致病因素(3)病理产物类病因(4)其他致病因素3.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辨证求因第一节病因一、六淫概念六淫与六气基本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区分(一)六淫致病的共性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及转化性。(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第一节病因1.风(1)概念(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善行数变善行: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特性。数变:指风邪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点。3)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4)为百病之长2.寒(1)概念伤寒:寒邪伤与肌表,阻遏卫阳;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不通);3)寒性收引(收缩牵引拘急)。3.暑(1)概念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伤暑:起病缓,病情轻;中暑:发病急,病情重。(2)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第一节病因第一节病因4.湿(1)概念(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重--沉重、重着,浊--浑浊、秽浊(排泄物、分泌物);3)湿性粘滞:粘--粘腻,症状的粘滞性,滞--停滞,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1)概念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合燥;凉燥:深秋,近冬之寒气合燥(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邪,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阴。第一节病因6.火(1)概念少火:温煦、生化之正常阳气。壮火:火热之邪。(亢盛)(2)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伤津耗气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扰心神5)火热易致肿疡第一节病因二、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第一节病因三、七情内伤(一)概念致病条件:突然、强烈、持久(超过人的生理调节范围)(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病情变化第一节病因四、饮食失宜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一)饥饱失常主要表现为过饥、过饱和食无定时三个方面。(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主要表现为五味偏嗜和寒热偏嗜两个方面。1.五味偏嗜:本脏之气盛,而乘己所胜之胜2.寒热偏嗜:过食生冷寒凉—损脾胃阳气—内生寒湿偏嗜辛温燥热——胃肠积热——化燥伤阴偏嗜饮酒——内生湿热第一节病因五、劳逸过度劳逸过度主要包括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一)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形体)、劳神过度(劳神伤血、伤心脾)和房劳过度(伤精、肾)三个方面。(二)过逸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个方面。第一节病因六、病理产物类病因痰饮、瘀血和结石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成为引起其他疾病的病理因素,这类引发新病证的病因,称为病理产物类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第一节病因1.痰饮(1)概念痰—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无形之痰:辨证求因/治疗反证(2)形成六淫、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3)致病特点阻滞气机、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易于蒙蔽神明;重浊粘滞缠绵第一节病因2.瘀血(1)概念血瘀与瘀血的区别(2)形成原因(3)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象脉象出血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各种外伤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流产等出血情志不畅痰饮阻滞气虚失运阳虚失温阴虚失柔津液失充寒客血脉热入血脉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运动力减退血脉舒缩失常血液容量减少血脉挛缩血液凝涩血热互结血液黏稠迫血妄行血瘀发展瘀血第一节病因3.结石(1)概念(2)形成原因(3)结石的致病特点七、其他病因(一)外伤(二)寄生虫(三)药邪(四)医过第二节发病1.概念2.分类(1)正邪与发病(2)内外环境影响外环境(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体质因素、精神状态)3.中医学以正邪相搏来阐述发病的机理。第三节病机概述1.概念2.主要内容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第三节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所谓邪正盛衰判虚实。(一)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第三节病机(一)虚实病机1.实证邪气盛则实含义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特点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形成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表现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2.虚证第三节病机精气夺则虚含义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特点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形成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表现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二)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致水肿;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因虚致实、实证转虚。3.虚实真假(1)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2)真虚假实又称为“至虚有盛候”。第三节病机第三节病机正气邪气好转痊愈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气退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康复正不敌邪脏腑经络及精血津液的功能衰惫阴阳离决相搏恶化死亡邪退正虚邪正相持邪未去正已伤病势迁延正虚邪恋抗邪驱邪修复康复侵害损伤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病机总纲,是机体各种病变最基本的病机。阴阳失调病机变化:第三节病机阳邪阴邪阴气阳气阳偏胜阴偏胜实热证实寒证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邪气正气病机证候演变(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基本概念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原因:感受阳邪、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临床特征:以热、动、燥为其特点。第三节病机阳偏胜病机的演变实热证实热兼阴虚证虚热证阳邪侵人邪正相搏阳热伤津耗伤阴气阴气大伤虚热内生2.阴偏胜基本概念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形成原因:感受寒湿、过食生冷。临床特征:以寒、静、湿为其特点。第三节病机阴偏胜病机的演变实寒证实寒兼阳虚证虚寒证阴邪侵人邪正相搏阴寒伤阳耗伤阳气阳气大伤虚寒内生(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其病机演变过程如下:阴气阳气阳偏衰阴损及阳阴偏衰虚热证虚寒证阳损及阴阳气阴气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第三节病机1.阳偏衰基本概念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耗伤临床特征:阳虚则寒,寒象+虚象。2.阴偏衰基本概念病机特点:阴虚而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形成原因: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临床特征:阴虚则热,热象+虚象。第三节病机(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第三节病机阴阳两虚演变形成图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亏虚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第三节病机(四)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1.阴盛格阳阴寒内盛是本质,阳气浮越于外为假象。2.阳盛格阴阳盛于内是本质,格阴于外为假象。第三节病机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第三节病机阳气阴气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烦热口渴颧红如妆脉大无根壮热烦躁面红气粗舌红脉数四肢不温脉象沉伏阴气阳气(五)阴阳转化包括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两个方面。(六)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1.亡阳基本概念: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第三节病机临床特征:大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2.亡阴基本概念: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特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第三节病机阴阳失调病机的发展变化初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发展转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阳盛转阴阴盛转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亡阴亡阳阴阳恢复协调平衡阴阳偏胜阴阳偏衰第三节病机三、气血的失常主要包括气的失常、血的失常和气血关系失调。(一)气的失常一是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多,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是气的运动失常,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1.气虚基本概念临床特征:以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脉虚无力为特点。第三节病机气虚的内涵第三节病机气虚(广义)阳气虚阴气虚以阳气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以阴气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阴阳二气对等的阴阳两虚(兼有寒热表现)气虚(狭义)元气虚宗气虚脏腑之气虚经络之气虚营卫之气虚无寒热表现内经有时指代阴阳之气偏衰2.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气行失调升降失调出入失调气机失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郁滞,脾气结滞气逆:肝气上逆,肺气上逆,胃气上逆气陷:上气不足,脾气下陷气闭:闭厥(气厥,痛厥,痰厥)气脱:脱厥(亡阴亡阳)第三节病机气脱与亡阴、亡阳的关系气脱气脱(狭义)亡阳亡阴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气虚不固,机能衰竭第三节病机(二)血的失常1.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形成血虚;二是血的运行失常,如血液运行迟缓而致血瘀;血行加速、妄行,逸于脉外而致出血。2.主要表现: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出血。第三节病机(三)气血关系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于(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第三节病机第三节病机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与气化功能,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最为重要。(一)津液不足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临床特征:伤津: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啼哭无泪、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槁,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唇裂、舌光红无苔或少苔。比较:津伤乃液脱之渐;液脱乃津伤之甚。第三节病机(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原因:(1)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肺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致水饮不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三焦的水道不利。第三节病机(2)津液排泄障碍的原因:津液化为汗液,有赖肺气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有赖肾气的蒸化功能。2.导致的病证:湿浊困阻:病位主要在脾。痰饮凝聚:病位主要在肺、胃、心窍。水液贮留:全身水肿,病在肺脾肾肝。第三节病机第三节病机五、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而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属于病机范筹。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病机: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
本文标题:病因、发病与病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34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