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国外交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0年6月14日2010年中国外交的第一个挑战:中美关系的恶化•2009年12月美国欧亚集团的悲观预测:中美关系恶化•已发生的问题:贸易制裁、气候问题、武器售台、达赖、谷哥事件•未来问题:伊朗、人民币汇率•新一轮中美博弈的特点:密集;中方坚决•从良好起点到急剧恶化的原因:危机离去;好起点带来的高期待;美方问题(失望、不满、失落、奥巴马地位下降);中方原因(力量和信心、对核心利益的认定、国内政治复杂化)中美关系走向:回到正常状态,合作与竞争并存,斗而不破•对2009年中美关系开局良好的评价:对解决金融危机有利,但问题没解决•新一轮博弈:斗争,但留有余地•中美关系的常态:合作与竞争并存,斗而不破•原因:对抗代价太大;共同利益;沟通机制•年内走向:斗到4月(胡主席访美),转折在5、6月,恢复在下半年•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意义未来中美关系中的新老问题•老问题——三“T”(台湾,西藏,贸易)•中国崛起•新兴国家群体崛起于西方主导体系的问题•美国相对衰落与力量真空问题、局部混乱问题•日本回归亚洲、东亚一体化与中美关系2009年国际形势中的三件大事•金融危机•美国政策调整•中国加速崛起2009年国际形势中的主要内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有所削弱•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出现重大变化:G20•传统大国内部政治的变化(日、俄、欧)•全球反恐形势依然迷茫,甚至有所恶化•其他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处于胶着状态•全球性问题突出•气候变化和新能源新的形势对中国外交的新要求•中国责任(崩溃论,机遇论,威胁论,责任论,内外压力)•战略疑虑•国家利益超出了国家边界•热点问题上的压力增加•气候等新议题与对中国的软遏制2010年中国外交的任务•2010年中国外交任务:峰会外交与世界博览会外交;后金融危机的战略与规则竞争;应对“中国责任论”挑战;消除或控制战略疑虑•2009年初中国外交的任务: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中美关系开好局,应对周边不稳定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时代特征:全球化与信息化•从国际政治到世界政治:从国家中心主义到国际社会(非国家行为体);全球治理的出现•大变动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三类国家: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四种主义:文明主义、民族主义、地区主义、部落主义冷战后的格局•一超(美国)多强(中、日、俄、印、英、德、法)•大国关系的性质是既竞争又合作•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是基础(非意识形态和军备竞赛)•全球和地区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大国战争的制约:核武器,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商业价值观,国际制度•大和平与小战争当前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结果——高度相互依存: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世界是拥有中国的世界•高度的内外关联性:国际制度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上升,国内民众(特别是网民)对世界关注上升——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提出的背景中国对当前国际体制的基本态度•中国对当前国际体制的基本态度:•(1)受益于全球化,对当前国际体制是接受的,在现体制内部崛起;•(2)现体制对中国有歧视,国际环境中有大量挑战;•(3)经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战略,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中国的国际定位•双重特性大国:文明古国与年轻的现代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四个层次);迅速发展的强国与内部挑战严重的大国,等等•内向化大国:外交服务于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国际定位的两个指标:国内治理与国际相对力量,国内治理是软肋,国际相对力量上升很快,但仍不够强大•基本定位:走社会主义道路、处于发展中阶段、有一定世界影响的、东亚地区大国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与实践•和谐世界理论与实践•大安全观•大周边观•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地缘战略影响•缘起:美国房屋次级贷款危机;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15日)•过程:金融到经济;美国到世界•历史定位:低于1929年大危机,高于战后历次危机•危机的多重影响:经济、地缘、政策思想、制度、国际安全•地缘战略影响:中国地位加速上升(5年?);美国地位有所下降;一超多强到多强一超对中国应对举措的评价•国内自救:财政政策(投资、减税、促进消费、产业升级等),金融政策•国际合作:(1)国际政策协调(会议);(2)稳定周边:中俄信贷协议,亚洲稳定基金,货币互换协议,与中亚和东盟的合作基金;(3)与美国合作:美元债劵,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中国地位上升的标志:G2,两国集团论;Chimerica,中美国论•保八实现后的三个后果:中国将第一个走出危机;GDP超过日本;反思奥运•三个挑战:热钱涌入;国际社会对中国心态复杂;国内治理挑战•可能的收获:国际经济和金融决策权,人民币国际化,投资大国地位,内需外需平衡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社会保障体系2008美国大选的意义和影响•奥巴马当选的意义:政策、政治和文化•奥巴马当选的的原因:形势;竞选策略(个人条件、班子、战略、因特网、年轻人参与、高投票率)•奥巴马当选后的挑战:政策现实;历史现实;过高期待•政策走向:内政;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唯一综合国力全面超过中国的国家(一般强国奈何不了今天的中国,以中日对比为例:文明差、政治统一性、物理差距、军事)•执政百天的评价:内政、外交、中美•可能的问题:政策争议(贸易、人权——西藏、气候变化、军备控制等全球问题);政策波动;责任分担问题(中国责任论);第三方问题;中国模式问题•基本稳定的框架:双方主观上的重视(美国“次级政府”的干扰);共同利益;中美关系的成熟性(经济、社会、政府间对话机制);新的力量平衡;台湾问题的可控性;新的关系结构(在美国的问题清单上中国排在后面,在求助者清单上中国排在前面)•战略信任问题与关系的局限2008年的四件国际大事•2008年的四件大事: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北京奥运与中国崛起,美国大选•金融危机的发展:经济影响;金融格局;思想(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软力量;其他•俄美关系的发展:俄罗斯与叙利亚、伊朗关系及其含义(俄与泛伊斯兰主义的结盟),与委内瑞拉关系及其含义(俄与反美国家的结盟)•中国:北京奥运与中国现代化;外界看法的变化;中国崛起是亚洲崛起的本质当今世界格局的另类描述•西方:10亿人的“少数”集团,15%的世界人口,领导层,既得利益者,相对团结,掌握60-80%的军事、金融、经济、科技知识、意识形态、媒体和非政府力量,但人口少且趋于老龄化——合法性与人口问题•非西方:58亿人的“多数”集团,5种类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20左右的国家,55%的人口,未来世界的关键力量,中国居于其中),俄罗斯(孤独而愤怒的大国),泛伊斯兰国家(泛伊斯兰主义),反美国家(流氓国家?),失败国家•大和解:15%+55%=“大和解”,中美关系是关键国际格局新的四大变化趋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BRICs—金砖四国,VISTA—展望五国,N11—新钻11国)的兴起,“8国集团+5”新机制的出现•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长期化•美国地位下降与西方内部的凝聚力下降•民主浪潮的低落:有效公共权威论(亨廷顿),非自由民主国家论(扎哥里亚),哈马斯现象2007年以来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大国关系出现变化(1)俄美、俄欧关系下降;(2)欧美关系回暖;(3)中国成为国际形势变动的牵动因素(中欧关系,特别是中德关系,有所下降,但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稳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上升•世界格局仍是一超多强,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同时是矛盾焦点,做世界老大的代价上升•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剧(发生在美国的次贷、房市、美元贬值问题,世界市场的油价、粮食、通胀)•意外事件的增加:巴基斯坦、缅甸、土耳其与库尔德、科索沃•新的全球议题:气候变化、南北极、太空竞争2005年以来国际形势特点总结•冷战后的一超多强结构(冷战时为两极结构),美国的中心地位,分析国际形势的美国视角;•美国的矛盾现象:美国的力量优势与上升势头,但是,外部处境(六大问题:伊拉克、朝鲜和伊朗的核扩散问题、俄罗斯重新出山、哈马斯困境、反美主义、欧元)和内部心态恶化;•中国因素进一步凸显;•大国关系复杂(表面一致与对美看笑话心理和对华防范心理);•经济看好,但不平衡性加深;•热点问题突出:政变、局部战争、核问题、意外事件增加中国外交:2005和2006•中外关系的变化:2005年进入相互影响阶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中国机遇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2005年的中国外交:和谐世界论•2006年的中国外交(近年来最活跃的年份)(1)常规活动(2)非常规活动:•------外事工作会议:新思想、新议题、新角色;•------论坛外交或集团外交;•------四次投票与中国的国际身份选择(当今国际制度合法性问题);•------陈冯富珍的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参与规则制定)中国外交:2007和2008•2007年的中国外交:17大•2008年的中国外交:防守“三八线”——3月,台湾问题;8月,北京奥运(08年中国的任务:经济、政治、台湾、奥运)•新出现的问题:西藏、大地震、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社会资本理论)中国外交的七个组成部分•大国外交(关键):一超多强•周边外交(首要):四个次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发展中国家外交(基础):非洲、拉美、中东•多边国际组织外交(重要舞台):全球和区域(六方会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软力量建构问题(防止安全困境)——实践中的中国外交第五部分•议题外交: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等•部门外交:军事、文化等等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内部挑战(政治稳定或政治现代化问题,经济发展,民族问题,身份认同或新意识形态建构问题)——网民•台湾问题•与发展阶段相关的问题:将起未起,外界的心理调整问题•政策自身问题:(1)结构问题,中等强国的位置?(2)速度问题,欲速则不达------欧洲、东亚合作、发展中世界、能源、军事透明度;(3)部门协调问题,打卫星;(4)突发事件预研和应对问题;(5)与国内民众和利益集团沟通问题(6)应对西方非政府组织问题观察国际政治形势的视角•综合国力上升是中国外交成功的基本原因•中国改革的特点:动力强劲(文革反弹);市场取向;改革与开放同行;改革的多主体性;增量改革;与国际社会关系良好•2005年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走向相互影响;2006年中国因素的进一步上升;2008年,“中国影响世界元年?”•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权力与市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和谐世界论•提出的过程•背景:国内(和谐社会)、国际(矛盾加剧、文明冲突)——三类国家问题(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内涵: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环境•特点:中国传统——容忍矛盾、和合文化•影响:国内、国际大国动向:美国•客观处境:一超多强;软硬力量突出;内外困境;超级大国困境;霸权成本(公共产品成本、安全成本);霸权依赖症(政治两极化、社会两层化——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并存、种族关系的变化与国家认同问题、经济虚拟化);中期选举的影响•政策动向:军事;经济;外交;政治中美关系•9/11以来中美关系的四特点:(1)共同利益扩大;(2)美国对中国需求上升;(3)台湾问题上的有限合作;(4)美国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战略戒备加剧•两种战略对话的意义•“利益攸关方”•未来中美关系:重要性上升;复杂性空前;相互影响;时间在中国一边•中期选举和2008大选的影响大国动向:欧盟•客观处境:客观地位;力量;问题•政策动向:中欧战略关系良好;欧洲中国威胁论的隐忧大国动向:俄罗斯•客观处境:政治威权化(民主倒退);财政好转与能源依赖;社会问题(人口出生率下降、种族主义);美俄矛盾突出•政策动向:政治;经济;外交大国动向:日本•客观处境:政治和社会保守化;经济走出谷底;外交上的“积极主义”;亚洲外交的困境•中日关系问题:现状、问题、
本文标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国外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3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