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2013年版)田茂军目录第一章绪论一、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二、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三、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第二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二、中国现代的民间文学三、中国当代的民间文学第三章神话一、神话概说二、神话产生的基础三、神话的特征四、神话的研究现状2第四章民间传说一、传说概说二、传说的分类三、传说的特征四、中国四大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一、故事概说二、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区别三、故事的分类与分析第六章歌谣一、歌谣的定义二、歌谣的分类与特征三、民歌代表赏析第七章史诗和长诗一、史诗概说二、三大史诗三、长诗概说3第八章谚语和谜语一、谚语概说二、谜语概说三、研究现状第九章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一、民间说唱概说二、民间小戏概说三、民间说唱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一、采录的原则与方法二、研究的选题与写作附录:1.课程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课程测试题型及分值分布3.民间文学方向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参考论文选题4一、教材介绍(一)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1980年第一版,2010年第二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多次印刷,部颁教材。特点:1.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民间文学概论,使用最多最为广泛的高校文科基础课教材。2.统一梳理了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使概念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3.不足之处:时代局限性。如“左”的倾向和某些观点突出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过份强调劳动人民作为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其作用。修订版有改进。论述缺陷性。缺乏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的关注与研究。(二)陶立璠著《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院出版社,1988年版。特点:1.民族性。特别关注中国少数民族的5民间文学实际,给予全面而又科学的评价。2.多学科交叉性。从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进行分析,注重民族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发掘。3.生动性。作品分析深入浅出,富于激情。(三)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特点:1.建构全面,体系完整。涵盖民间文学基本理论、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体裁论,民间文学鉴赏、民间文学采录和研究五大块。2.深入浅出,注重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代表作品分析鉴赏深入细致,采录附整理稿,便于自学。3、结合现实。附录有非遗名录,便于自学查阅。(四)其他教材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6版社2008年《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二、参考书目(一)入门书目:《中国民间文化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共14种)1.中国神话2.中国民歌3.中国民间传说4.中国四大传说5.中国民间信仰6.中国民间工艺7.中国民间年画8.中国民间音乐9.中国民间小戏10.中国民间舞蹈11.中国民间谜语、谚语、歇后语12.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13.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714.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二)中山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阅读书目: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2、孟姜女研究集,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3、史迹俗辨,顾颉刚著,钱小柏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4、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5、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6、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7、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8、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9、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811、西方民族学史,戴裔煊著,文献出版社,2001年。12、乡土中国,费孝通。(多种版本,不具列)13、文化论,[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多种版本)。14、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5、神话学入门,[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贾福水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6、神话的诗学,[俄]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7、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苑利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18、金枝,[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9、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美]弗里著,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20、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江绍原,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3年曾出影印本,题《现代英国民俗与9民俗学》。21、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22、将军门神起源研究,朱青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3、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24、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25、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俄)李福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6、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李福清,中华书局,2003年6月。27、神话与鬼话,(俄)李福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8、蒲江清:《八仙考》,原载《清华学报》11卷1期,1936年。后收入《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9、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30、千面英雄,[美]约瑟夫著,张承谟译,10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31、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美]韩森著,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2、民俗学讲演集,张紫晨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33、岭南俗文学简史,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34、结构神话学,陈连山著,外文出版社。35、社会如何记忆[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6、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美]詹姆森著,田小杭译,上海文艺出版社。37、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法]石安泰著,耿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38、历史诗学[俄]维谢洛夫斯基著,刘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39、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美]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40、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著,三联书店,2000年。1141、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42、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傅谨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3、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著,李放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4、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何星亮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45、五卷书,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6、故事海选,黄宝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7、太平广记,(宋)李昉。48、夷坚志,(宋)洪迈。49、子不语,(清)袁枚。50、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5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薛君度、刘志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2、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杨念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53、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12主义,布罗代尔著,三联书店。54、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本书目是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阅读书目。)(三)阅读刊物研究类:1.《民族文学研究》(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2.《民间文学论坛》(今名《民间文化》,中国民协主办)3.《民俗研究》(山东大学主办)4.《民族艺术》(广西文化厅主办)5.《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6.《华夏人文地理》(云南社科院主办)(四)相关网站1.中国民俗网.Chinesefolklore.com2.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13、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数字博物馆)三、学习要求1.阅读熟悉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2.了解和掌握民间文学基本理论。3.了解最新学术信息和研究动态。4.做好读书笔记与听课笔记。5.必要的田野作业。14第一章绪论一、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1.定义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定义: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刘守华《民间文学导论》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外国的权威界定:《大英百科全书》“FolkLiterature”条: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通称为Folklore。有两种涵义。广义:指民俗学狭义:指民间文学民众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民俗。研究民众生活方式的学问,就是民俗学。民众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物质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用等15第二.精神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苏联: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口承文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2.范围(1)对象范围:研究对象A.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等。B.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研究C.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研究D.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研究E.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与邻近学科关系A.民间文学与民俗学a.研究对象不同,范围不同口头创作——生活方式b.研究对象有交叉,互相包容c.互相提供研究材料16B.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a.创作者不同。集体——个体b.创作方式不同口头——书面c.传承方式不同口耳传承,书面相传,电子传媒传承C.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a.内涵不同口头创作——口耳相传书面创作——书面传承b.种属关系民族文学包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c.互相包容、互相促进D.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a.内涵不同口头创作——书面创作b.创作者不同匿名——署名c.作品风格不同乡土气——市井味讨论:我看民间文学。17二、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指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拥有。集体性的表现:①劳动生产、节日庆典等场合中的集体创作②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流传与创作2.口头性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非文字创作性的接受与消费。特色:A.口语化,新鲜活泼。B.大众化,浅显明白。C.粗俗化,不合规范。3.变异性(活态性)指民间文学的文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连续地可塑性和再生性,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非定稿状态。(荤故事)变异性选例:四大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汉族中是“才子佳人”模式少数民族中是劳动人民形象18读书地点多处.:北京、杭州、绍兴(会稽)、贵阳、潭州、澧州《孟姜女》中孟姜女结局:河北:投海而死,变成姜女坟浙江:投海而死,变成银鱼.特色: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迥异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变异的差异:大型史诗变异少、短篇散文体叙事故事变异大。形象变异:如“狼外婆”,有虎外婆,人熊外婆等多形象。变异的三个重要概念:①异文:同一作品的不同文本。②母题:贯穿在众多异文中的共同因素。A.主题B.情节c.形象③原型:最早的文本。异文的来源。《孟姜女》原型:《左传》“杞梁妻”故事,拒绝齐侯郊外吊孝故事《牛郎织女》原型:《搜神记》中“毛衣女”故事。19《灰姑娘》原型: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叶限”故事。三者关系。4.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和继承性。是民间文学的动态化传播特征。动态化包括两方面:传的作品及作品特色,承的方面,大众,听众的审美情趣,爱好,制约其选择。传承的表现:A.思想内容的传承(主题结构模式,情感倾向性)好人得好报、坏人受惩罚的模式。B.人物形象的传承(正反两组对立人物,两弟兄中的兄、弟类型,三姐妹的姐妹对比,三女婿中的对比等)。C.艺术形式的传承叙事作品开头法,常见两种:①时间模糊法: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精……②空间模糊法:古时候,有一户人家……20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韵文类作品:二句子四句子五句子传承
本文标题:民间文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3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