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诚信与和谐内容摘要: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资本。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执政党等和谐基础上的,这些关系都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诚信。关键词:社会发展诚信和谐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这些重大决策是我2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最终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伟大工程建设中,我认为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和谐与诚信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与“谐”二字看似有共义,实则有分义。“和”有“和面”之义,意即“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而“谐”具有“糅合”之义,意即“谐调”、“统一”、“共处”。《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所以,从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和谐思想。因此,和谐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和谐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他平他谓之和”。二是关系的协调:表现为比例恰当,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各得其所,各种要素于相杂和在一起时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三是力量3的平衡,事物的和谐在宏观状态上展现为力量的平衡,相对稳定,就是和谐系统仲中的离散力和结合力彼此平衡。四是功能的优化,和谐的事物总是具有最佳的功能,“以他平他”,协调平衡,互动共振,便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表现出良好的对象性效应。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类要让自己生存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就必须处理好人类与环境、个人与社会各种文明观念以及各阶层、种族之间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因破坏自然和生态带来的灾难,面临着不同民族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群之间相互斗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彼此对立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除了发展经济、文明社会、创新文化、建章立制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社会诚信,以诚信达到社会和谐。诚信是诚实守信,是信任,是忠诚,是制度。诚实信用以拉丁文表达为BonaFide,以英文表达为GoodFaith,以法文表达为BonneFoi.直译为“善意”。而在德文表达为TreuundGlauben.直译为忠诚和相信。诚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是诚实与信用的简约之称。“诚”有三层的意蕴:一是在本体论上,指自然万物的客观实在性,4即“天道”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如韩非子所言的:“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古代典籍《中庸》道:“诚者,天之道也”。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指对“天道”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即“人道”效法“天道”的真实性,尊重客观规律。故《中庸》又道:“诚之者,人之道也”。三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指尊重事实和忠实本心的待人对物的态度,即真实反映事物求真,真诚待人求实,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故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又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因之,在伦理学的意义上,诚的基本含义是真诚无欺,真诚无妄。“信”即信用、信任,是指真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信也有四个方面的涵义:首先,信是实在、不虚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其次,信是实理,理是客观存在的,信也是客观存在的,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反映它就是信;第三,信是表里如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虚伪,不作假象;第四,信还指人们言行一致,言与行要统一。信,要求人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言而有信,诺而有行,行而有果,以信用取信于人。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5一个人的诚信是正直的具体体现,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失去诚信,就无法与人交往;一个企业的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灵魂和基本准则,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失去诚信便无法在市场中生存;一个社会的诚信是该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是社会的包容与和谐,失去诚信将失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失去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失去诚信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影响到国际的交往;一个执政党的诚信是该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失去诚信就会失去民心,失去长期执政的基础。人的和睦,企业的和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畅,世界的和平,是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向往的境界。二、社会和谐与社会诚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在这一根本的思想基础中,社会诚信又是其基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体系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6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规范。用诚信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7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8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温家宝总理在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第四、诚信是执政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基础。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诚实与守信是其取得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诚实”就是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我国还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出发。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诚实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党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无不是从诚实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我党的实际提出来的。如以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来说,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9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从实事求是出发,以诚信的理念来关注我们的发展问题。“守信”就是认真贯彻执行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争取人民对党的信任,孔子在谈论执政之道时说,执政之道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取信于民就是守信,就是要兑现承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这只是一个承诺,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守信。信为万世之本,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牢记这一点。第五、社会诚信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10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素养,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
本文标题: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