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4高考新课标版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 第5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五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编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谐而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诗歌鉴赏是考查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方面。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古代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具体地说,古代诗歌的鉴赏考查要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2.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4.对意境、艺术形象、内容主旨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对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价。因此,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1.(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盛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第二问:“渐”字宛转、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解析:(1)由标题可知是“怀古之作”,而“怀古”大多是为了表达对“今事”的感慨、看法等。由“荒郊一望欲消魂”可见诗人的“伤感”,因此,总体感情应是“怀古伤今”。从作者所写“古碑”“积雪”“残阳”景象,可见秦地当今的荒凉破旧,想见当年秦国的强大,今日唐帝国的衰落,真是不堪回首。解题要注意,有观点,还要有分析。(2)“情”与“景”的关系,从诗歌的首句“一望欲消魂”可知是“触景生情”,看到满眼荒芜,触景伤情。从“古碑”“残阳”“积雪”等传统意象看,是融情于景。从“古碑”“积雪”“残阳”的冷色调与诗人“消魂”的情感来看,是以“哀景”写“哀情”。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3.(2010·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注]①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第一问要求对诗歌所描述的环境进行概述,要抓住关键词如“雨雪”,天气状况——雨雪交加;“榆溪”“陇西”,地域特点——偏远的边陲;“狐迹”“马蹄”——荒凉。第二问是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回到原句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天气寒冷才导致旗彩坏了,是地暗才导致鼓声变低”,突出了“天寒”和“地暗”,也表现了环境给人的感受。戍卒的情感联系第(1)题的第二问的“别路”就容易理解了。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一、考纲解读(一)考纲《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二)解读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形象中蕴含的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明辨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指出其运用目的和运用效果,即品味诗歌表达技巧运用中的“用什么”“怎么用”“怎么样”的问题。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要求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能实事求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二、考情分析1.命题特点。(1)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居多。如2012年是写景抒情诗,2011年是怀古伤今诗,2010年是边塞征戍诗。(2)从诗歌体裁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晋、南北朝、金、元、明、清的作品也已开始涉及。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选了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一首乐府诗《雨雪曲》。(3)从试题题型、分值上看,趋于稳定化。一般选一首诗(词、曲),题型设置两个主观题,兼及鉴赏评价;分值为11分。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4)从试题的命制角度看,考的多是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简要赏析,而重点是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这就说明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性阅读理解。(5)从考点考情上看,问题设置进一步趋向综合化。一般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综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考点进行考查,但要求以全诗的理解为基础。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卷“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综合考查了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综合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2011年和2010年的命题也突出体现了综合性考查的要求。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2.命题前瞻。(1)2014年的考点仍会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中的2~3个,题材上仍然会侧重于写景抒怀之作,体裁上仍以唐宋诗词为重点,适度关注晋、南北朝、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作品。(2)入选考题的作品由知名诗人的代表作品逐渐转向非代表性作品,并且非知名诗人的作品入选的比例有所提高。(3)鉴赏表达技巧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直是命题重点,今后的高考命题也将加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力度,复习训练时应予以重视。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4)“大跨度,小切口”的特点将会更加突出。诗歌鉴赏评价思考的背景应是整个作品的整体倾向,设题应会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综合鉴赏的角度考评价。(5)综合性考查将是今后诗词鉴赏考点的设题趋势,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地强化鉴赏的综合性训练。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2014高考新课标版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 第5章 古代诗歌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6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