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芜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芜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2009年12月8日,中共芜湖市委以芜市发[2009]22号印发了《芜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具体内容如下:芜湖是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芜湖实际,特制定《芜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近年来,芜湖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着力推进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先行先试、主动探索,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速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二)奋斗目标。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城市化率达65%。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配置,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引领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滨江山水旅游城市,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三)基本思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促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农民向城镇、新社区转移。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合理流转,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按照“全域芜湖”的理念,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增强中心镇的辐射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完善农村要素市场。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创新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二、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一)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工程。按照坚持“优化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集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以科学的规划促进产业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集聚。1、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按照“全域芜湖”的理念和城乡“一盘棋”的思想,着眼于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有机衔接,促进“四规合一”。完成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编制三县的城乡总体规划及各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进行市域空间利用,构建市域新型城乡形态。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业专项规划,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中心镇建设规划,做好新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的编制,2010年完成村委会驻地的中心村等划定规划区域内的规划编制工作。2、强化城乡规划管理。改革城乡规划分离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规划管理机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新体系。探索提高规划工作效率的程序和办法,不断完善公众参与、规划评估、规划执行、规划监督等制度体系,制定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要的规划管理规定。加强农村建房的依法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未经规划许可的新居民点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工程。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统筹推进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1、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坚持特色、集聚发展”的原则,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1-2个新型战略性产业,实行错位竞争,形成产业集聚。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承载能力,推动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资源,规划建设芜湖保税港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芜湖县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强镇级工业园区的管理,鼓励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积极探索利益共享的税收分成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跨行政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2、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推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区着力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专业会展,配套发展专业市场、购物中心、星级酒店、餐饮、休闲观光、文化体育产业。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依托开发区和人口集聚区,重点发展商贸、专业市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农村货运快速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为“三农”服务的物流配送运输企业,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物流配送需要。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优质粮油、苗木花卉、名优水产品、食用菌、经果林等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城市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引导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农村组织化水平,发展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工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构建一体化新型城乡发展新格局,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中。1、构建畅通的城乡交通网。加快推进芜雁高速公路、铜南宣高速公路、芜湖长江二桥和徐黄高速公路芜湖段建设,构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以“四快四扩一加强”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芜湖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加快芜申运河和港口、码头建设,构建完善的航运体系。做好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建设,优化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方式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加快国道、省道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湾石路、三荻路、淮九路、黄湾路等县域道路,实现中心镇到县城半小时到达。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实现行政村到中心镇半小时到达。2、构建便捷的城乡客运网。加强客运站场建设,新建和改造城市客运站、县城客运中心、中心镇等级客运站、行政村港湾式候车亭,构建完善的客运站场体系。整合城市公交和农村公交资源,统一运行线路、运营模式、服务标准,实现城乡公交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公共运输服务水平。3、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通讯网络,2010年实现全市自然村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制定统筹城乡信息化试点建设标准,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建成5个信息化试点镇、10个信息化试点村、10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集散中心,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4、加快建立标准统一的城乡供水、供电体系。继续推进城市供水向远郊镇延伸,县城供水向周边镇延伸。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在农村电网改造的基础上,继续加快供电网络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5、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加快城市和三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至2015年,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在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适合中心镇污水处理的设施,逐步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围绕生态县建设,有效开发利用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6、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鼓励各级财政、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金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青弋江分洪道,加快排涝泵站建设,完成内河、湖泊、沟渠疏浚,完善排涝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保障水平。7、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体制,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着力推进城乡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水体流失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工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和农村延伸覆盖,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公共服务。1、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中心初中向集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调整中小学布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把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0%,高中毛入学率达85%。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结合芜湖产业特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到2015年全市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达5所,县级职教中心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向农村覆盖。2、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市医护人员,特别是各类医疗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交流。继续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200人次,三年培养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300人。加快计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全面完成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部颁二级标准,全面完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10年全市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到2015年,全市30%以上村建有体育健身场所。探索文化娱乐、动漫、体育等产业化发展新机制,满足城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4、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加强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乡镇农技、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机构,为规模生产提供系列化综合服务。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普及,加快推进乡村科技(普)活动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五)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加强面向农民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与城市体系的全面接轨,努力营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1、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充分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加强城乡
本文标题:芜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6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