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11水资源承载能力综述Weiwei/412目录1水资源规划概述2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3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4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性5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6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研究内容7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状况8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9发展趋势/4131水资源规划概述现代意义下的水资源规划是水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流域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中进行水资源多种服务功能的协调,为适应各类用水需要的水量科学分配,水的供需分析及解决途径,水质保护及污染防治规划等方面的总体安排。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规划,其目标就是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促进和保障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水资源需求预测;节约用水规划;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再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与供水预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实施方案制定;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措施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等。其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水资源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142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2.1承载力及承载能力的概念•承载力(BearingCapacity),原为力学中的一个指标,是指物体不产生明显破坏时的极限荷载,是静态的,无交互的。人们在研究区域系统时候,常借用这一概念来描述区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承受能力。•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是力学中的承载力这一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最早明确地被使用于生态学中衡量某一特定区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数的潜力,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如著名的草原“鼠口”问题,“狼群问题等。对多种生物的研究历史表明,任何物种的生存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开始增长缓慢,环境条件好时增长较快,数量急剧增长,当到达一定的数目时,由于环境的制约,种群出现大量死亡导致数量大量下降,重新回到新的平衡。•从承载力和承载能力的细微差别可以看出承载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由静态向动态,无交互向相互影响的转变过程。之后承载能力被广泛使用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研究。随着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的不断加剧,承载能力的概念和理论被应用于资源科学领域。/4152.2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膨胀,工农业用水猛增而出现的水资源紧缺以及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随之出现。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以及人们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ofWaterResources)的概念,与其它承载能力一样,源于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一部分。•在众多资源承载能力问题的研究中,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较为复杂的一种。但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统一定义,也很少有专门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只是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国内对于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论述很多,但也没有见到统一公认的界定,然而总的趋势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90年代以来,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观点、概念、方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4161.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施雅凤等,1992年)2.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的最大开发容量。(许有鹏,1993年)3.在未来不同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水资源所能满足其工农业生产及城镇发展需要和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蔡安乐,1994年)4.在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活水平下,水资源能够持续供给当代人和后代人需要的规模和能力。(冯尚友.刘国全,1997年)5.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许新宜,1997年)/4176.从“能力”的角度定义“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贾嵘,1998年)7.在《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技术大刚》中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王浩,1998年)。8.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刘燕华,1999年)9.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该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容量。(李令跃,2000年)。10.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何希吾,2000年)/41811.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汪恕诚,2001年)12.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惠泱河,2001年)13.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我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朱一中,2002年)14.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夏军,2002年)15.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或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最大能力,也即水资源的最大开发容量。(张丽、董增川,2003年)/41916.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雷学东,2004年)17.在一定区域内,在某一具体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经过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能力。(方国华,2006年)18.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将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为:“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2006年)19.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某地区的水资源持续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规模(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最大支撑能力。(田小娟,2006年)20.在一定的时期和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优化时,区域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耿福明,2007年)/411021.区域(地区)水资源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可以支撑的最大的、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人口的规模。(刘树锋、陈俊合,2007年)22.从社会经济学与环境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即水资源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在确定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环境系统中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最大可供给量。(王莉芳、李怡,2007年)23.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流域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流域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冯发林,2007年)24.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袁伟、楼章华,2008年)25.某一区域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维持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陈南祥、班培莉,2008年)/41112.3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分析任何一个概念的研究,不可缺少的应该有研究条件,如:时间、空间,历史背景等;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目的。据此,可以将上述学者对承载力的概念研究从纵向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表所示:/4112阶段阶段名称时间承载条件特点研究目的不足之处第一阶段初步形成阶段1992-1997年科技水平历史时期地域空间生态环境强调了动态发展的观念极限承载力①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②孤立看待各个承载对象③将水资源看作是对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决定因素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8-2004年科技水平历史时期地域空间生态环境引入可持续发展作指导适度承载力孤立看待各个承载对象第三阶段逐步成熟阶段2005年-至今科技水平历史时期地域空间①将生态环境作为承载对象而不再是承载条件②将承载对象联系成整体考虑,意识到合理配置水资源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技术手段可持续承载力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定量关系研究较少,使承载力研究难度加大/4113从横向上来看,基于研究者考虑承载力的角度不同,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具体如表所示:类型类型名称考虑角度表述指标终极目标特点类型一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或容量论承载主体—水资源系统供水能力最大发展水平具体类型二水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承载客体—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社会经济规模最优发展水平抽象/41143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1)生态内涵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内涵具有两层涵义:第一,水资源所承载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这种极限为前提;第二,由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极限涵义,所以当达到水资源承载能力时,也必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极限还应当建立在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上。/4115(2)时空内涵从时间角度讲,“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间属性。在不同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技水平不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不同,水资源利用率不同,对污水的处理能力不同,用水定额不同以及人均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从而单位水资源量的承载能力也不同。从空间角度讲,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其他资源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水资源承载能力可能不同
本文标题:水资源承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8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