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多气体边界监控系统(ZWINSite06)2016年8月2目录一.背景介绍.....................................................11.项目背景........................................................12.建设依据........................................................1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1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2二.概述............................................................3三.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建设.............................61.系统概况........................................................62.功能特点.........................................................82.1实时数据入库系统...........................................82.2数据存储系统...............................................92.3实时预警系统...............................................92.4数据查询分析应用系统.......................................92.5数据管理系统..............................................102.6数据接口..................................................102.7监测设备自动校准..........................................103.布点方案........................................................114.系统优势........................................................115.项目效益........................................................12附录(一)技术参数....................................................13(二)传感器参数*.................................................14(三)外形........................................................14(四)VOCS在线监测系统(FID)主要参数.............................133一.背景介绍1.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化工区、工业集中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方式与生态破坏类型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负荷逐渐增加,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公众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日益频繁,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在“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打造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目前环保部力推的“气,水,土三大战役”的初步效果来看,下一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则是对于现有治理设施和治理手段的检验。而对于三个领域治理效果的检验,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建设依据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6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3〕34号)《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20号)《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环发〔2009〕156号)《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关于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10〕146号)《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3〕10号)《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7号)《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总局令第28号)《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HJ/T373-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5《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HJ477-2009)《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6-2007)《环境信息术语》(HJ/T416-2007)《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417-2007)《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HJ/T419-2007)二.概述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走向了全球,但是同时也对周边环境和居民造成了严重影响,危险气体泄露、废气偷排等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的防止工业区对环境和居民的危害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日益重视的工作内容。根据工业区分布范围广以及边界范围较大的特点,对整个的工业区的危险气体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的污染情况无法实时掌握导致监督不到位、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等特点,利用高科技智能化“多气体边界监控系统”的远距离、大范围、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特点,即可实现对整个工业区的气体安全监控。本系统是特别针对工业区的边界危害气体监控需求而开发,可实现工业区多气体边界监控、保护、管理的需要,采用先进的气体检测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技术,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了气体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通过该系统可以使用户充分利用现有传输资源,是一套构架简单而方便的无线多气体边界监控系统。多气体边界监控仪采用催化燃烧(LEL)、电化学(EC)、光离子化(PID)等气体传感技术对监控点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有机挥发物气体等有害气体进行检测;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监控点的温湿度;对监控点的危害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同时,数据采集及输出系统提供了多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开关量输入输出6接口,实现监控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控制外部设备等功能,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远程掌握实时的监控数据。多气体边界监控系统是功能齐全,整体水平最高的多气体在线监控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1)有害气体监测子系统,包括气体除尘、除水预处理及多气体检测仪;(2)温湿度监测子系统;多气体边界监控系统主要特点:(1)可同时检测多种气体,完全满足各环境所要求的危险物质的监测要求,让有毒有害气体无处可藏。(2)可根据化工园区不同企业的监控有害气体的种类不同,对“ZWINSite06监测子站”灵活配备不同传感器种类,传感器都选用国外一线品牌传感器。(3)超过30种智能传感器,包括PID传感器、电化学毒气和氧气传感器等。(4)通讯接口:采用无线传输模块或GPRS模块,信号稳定。主机预留RS232对外通讯接口,可连接以太网、光纤、3G网等多种通讯形式(5)主机可检测环境温/湿度(6)运行状态稳定:主备电自动切换,在断电状态下,备电启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三.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建设1.系统概况根据调研大部分企业具备简单治理技术,即将生产车间内生产工艺所产生的VOCs污染物通过管道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以后进行排放,但园区内存在着有组织排放超标和无组织排放的问题,为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治理装置,减少无组织排放,建议园区部署网格化区域监控系统。系统部署可提高各工业工园区污染源准确定位能力,同时快速直观的分析出污染源周边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保护业务资源,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管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业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为管理者提供直观、高效、便捷的管理手段,提高环7保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与分析的决策能力。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对数据进行横向的层次划分,通过应用人员层次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层次划分,明晰信息的脉络,方便数据的管理。最方便和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沸点来界定哪些物质属于VOC,而最普遍的共识认为VOC是指那些沸点等于或低于250℃的化学物质。所以沸点超过250℃的物质不归入VOC的范畴,往往被称为增塑剂(塑化剂)。在室外,VOC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而在室内则主要来自于燃煤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吸烟、采暖和烹调等的烟雾,建筑和装饰材料,家具,家用电器,清洁剂和人体本身的排放等。室内VOC的来源包括以下方面:1.有机溶液,如油漆、含水涂料、粘合剂、化妆品、洗涤剂、捻缝胶等;2.建筑材料,如人造板、泡沫隔热材料、塑料板材等;3.室内装饰材料,如壁纸、其他装饰品等;4.纤维材料,如地毯、挂毯和化纤窗帘;5.办公用品,如油墨、复印机、打印机等;6.设计和使用不当的通风系统等;7.家用燃料和烟叶的不完全燃烧;根据污染物来源建立工业园区的网格化监控系统,区域网格化监控系统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的方式,按照“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网格化监控平台,应用、整合多项智慧环保技术,在全面掌握、分析污染源排放、气象因素的基础之上,采用基于高斯算法模型进行开发。实时统计各厂区、监测点的监测设备数据,并根据各监测点的排放情况及其气象条件,来分析与推测区域内整体的排放情况。实现对VOCs排放区域整体监控,污染物扩散趋势推算,排放源解析等功能,同时结合物联网、智能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整合、共享、开发,建
本文标题:多气体边界监控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8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