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基本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请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并提出缓解这种冲突的建议。答案: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而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较好,但相关性较差。可靠性和相关性之所以存在矛盾,在于会计信息可靠往往通过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相关性则要求会计信息计量反映当前实际情况,以便于决策。而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公允价值属于现在,往往形成矛盾。通常来说,可靠性从计量属性上往往与历史成本相关,而相关性往往与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相关。从中国实际情况举例来说,由于反映经济交易事项的原始单据所记载的内容具有信息来源最直接、存在可验证性,因而以其原始单据记载的信息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具有可靠性。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而言,资产或负债的形成中产生的会计原始单据所记载的金额,反映的是其历史成本。历史成本由于其交易的原始单据具有上述特征,故可靠性较高。但是,问题在于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核算主体内、外各种条件的变化,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动。此时,历史成本已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了,因而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的相关性会下降。此时,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的是公允价值。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已经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固有矛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节。如对公允价值的引进只是“适度、谨慎、有条件的”。从个人观点来说,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前提。缓解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应该在基于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财会法规体系,加大对管理当局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第二,尽量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防止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第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增强其专业胜任能力。2、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原则之一。请思考:历史成本原则的重要性何在?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越发广泛的应用,又应该如何看待历史成本原则?答案:历史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减负债诉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别于报表日的重置价值、变现价值和市价。历史成本原则是基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中国会计学葛家澍教授说,“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这也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历史成本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可以通过资本投入与资产形成的对比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在这一点上也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公允价值等计价模式被越发广泛的应用,历史成本原则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这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在确保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等计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估计容易受到人为操纵,因此现行的会计制度仍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基本原则。在会计信息可靠性为第一要位的前提下,历史成本原则的积极意义仍然大于缺陷。当然,历史成本原则在当前也需要一定的修正。可以说,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是修正的历史成本模式。3、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信息能够分析企业财务的哪些方面?您认为这两张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于您理解一家公司的全面财务情况是否足够了?为什么?答案: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主要包括资产总额、资产构成信息、负债与股东权益构成、负债构成以及所有者权益构成等信息,以及一些更为具体的单项本、毛利、三项期间费用、投资收益、非常项目、税前利润和净利润等信息。利用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资产负债率反映的事企业基本的财务结构状况,可以用来说明长期偿债能力的高低。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财务风险越大,亦即未来不能正常偿债的可能性越大。利用利润表可以对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这方面常用的指标包括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销售净利率。联合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以分析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仅仅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信息来分析一家公司的全面财务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现金流量表体现的要素。如利润通过收入与成本的差额体现,而收入与成本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包括许多会计估计,因此以此计算的的利润往往与企业实际盈利能力不符。同时,现金流作为企业运营的血液,其实际状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并没有得到体现。(2)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缺乏必要的财务情况说明,通常,企业仍需要通过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重要事项披露(如或有负债)等方式进一步反应企业的全面财务情况。(3)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并不能反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情况,但这些方面也是企业财务情况的重要方面。4、为何需要做调整分录?为何不将所有现金支付都作为费用,将所有现金收入都作为收入?答案: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出于把相应的收入和费用金额分配到每个会计期间的目的,需要编制调整分录。答案:会计学中,在期末对隐含交易进行的记录被称为调整分录。调整分录的目的是把相应的收入和费用金额分配到每个会计期间。这些分录调整了各种分类账户的余额,因此叫调整分录。每个调整分录包括确认收入或费用,调整分录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不是以每月的账单或月末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将所有现金支付都作为费用,将所有现金收入都作为收入,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进行的账务处理方式。它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忽视了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存在。在日常应用中存在以下几个不足:(1)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考核、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2)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3)收入支出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4)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5)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隐形负债问题;(6)不利于处理政府采购业务和年终结转等会计事宜。5、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的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答案: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从资产负债表观的角度来说,收入的确认是依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来确定。如果交易或事项(业主投资与分配除外)引起了净资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能可靠地计量时,那么就应该确认收入。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包括:(1)为获取收入的经济活动已经发生或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2)价款已经收讫或者已经取得在将来收取货款的法定权利;(3)收入的数额可以准确计量。同时,不同种类的收入只有符合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企业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确认收入。收入的计量指企业对已实现的收入应按什么金额在帐表中反映和列示。一般来说,收入的金额应根据企业和购货方或企业与其资产使用者之间达成的协议来确定,如实际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等。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的理解:(1)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2)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基于配比原则的。(3)收入的确认原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6、为什么中国会计准则要采用备抵法来处理坏账的损失?这一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答案:备抵法是指在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前,就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估计损失,并同时形成坏账准备,待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再冲减坏账准备。应收账款风险客观存在,备抵法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可以正确的反映应收账款的可实现净值,企业利润的报告也较为真实,避免企业的虚盈实亏。可以说,与直接注销法相比,备抵法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遵循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备抵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备抵法下,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只是个估计数,今后实际到底会发生多少坏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客户的信用情况、本企业的信用政策以及市场情况和制度规定或行业管理等来估计坏账损失,而不同的坏账估计方法或者计提比例直接对企业利润指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通过调整坏账计提比例或变换坏账估计方法可以人为调节利润指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水平。7、新的会计准则将投资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四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试分析说明这样分类处理的合理性和可能面临的新问题。答案: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四大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长期股权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要求对他们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公允价值披露,同时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在利润表上作为净收益的一部分进行披露;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也以公允价值披露,但是其未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则作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进行披露,而不影响本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摊余成本披露;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则按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披露。对于不同类型投资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披露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是否反映投资的公允价值的变化: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化,尽管具体反映方式有所不同;而对于持有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则不要反映其公允价值的变化。这主要是基于企业投资的目的而定,如果企业目的是持有到期和长期投资,那么公允价值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除非改变投资意图。总之,实现公允价值变化不是购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主要意图,因此,就没有必要反映其公允价值的暂时变化。由此可见,准则把投资分为四类并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分类方法面临的问题主要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差异,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金融资产的分类又存在很大意义上的主观性,从而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企业的管理层很有可能为了企业利益及自己的经营业绩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企业利润及相关指标。因为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可能会通过金融资产归类来调节企业利润及相关会计指标,使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8、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基本差异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答案:(1)成本法和权益法会计处理时的基本差异:成本法在会计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始终以投资成本反映,不反应投资形成之后被投资企业已实现但未分配的收益或已发生的损失,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实际分配利润时才将分配的利润反映为投资收益;权益法是指在投资形成时,长期股权投资以投资成本反映,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按照应分享或应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企业实际分配利润时,投资企业按照应分得的数额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使用条件: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适用于
本文标题:会计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0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