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
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命题特征: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经验教训、启示。答题技巧:(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认识启示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2分)(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参考答案:(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3)认识:西方人当时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可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的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摘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扉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摘自《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朝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率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材料三1962年工农业生产简表产量时间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减少1958年4000亿斤1959年3400亿斤600亿斤1960年2870亿斤530亿斤1961年2950亿斤农业总产值粮棉工业总产值钢煤请回答:(1)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现象?其原因何在?(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应注意哪些问题?3.阅读下列有关美国经济崛起的材料;材料一美国东靠大西洋,南靠大西洋的墨西哥湾,西靠太平洋,北面还靠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与大西洋相通的五大湖。美国的北部、东部、南部,都能通过大西洋直接与西欧主要工业国家通航。1904年,美国以强权在巴拿马地峡开始开凿巴拿马运河,不仅使美国的太平洋海岸与大西洋海岸的船舶往来有了最近的航道,而且使美国东西部都能与太平洋沿岸或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地区,建立起了海上运输航程最短的直接往来。材料二按照德国发动大战的主要原因——抢占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美国有可能立即卷入大战争夺重新瓜分世界利益,因为当时英国拥有22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法国拥有l060万平方公里,德国只有29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的殖民地更少,由于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两国所霸占,美国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投资市场总共约有50亿美元,仅为英国的十分之一,法国的六分之一,也只有德国的九分之二。应该说发动大战攫取殖民利益的驱动力,美国不会比德国弱,然而,1914年8月4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声明:美国政府将保持中立,直到战争结束。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美国的确保持着未直接参战的“中立”。这种保持“中立”的选择,使美国处于更主动更有利的地位,应该说是美国在国际争端和经济竞争中的一种巨大成功。材料三美国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充分抓住英、法等国过早地偏离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形成本国积累资金和大量吸收国外资金,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的发展路子,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1860年到1890年的30年时间内,美国工业生产就增长了6倍。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达94.98亿美元,英国为42.63亿美元,德国为33.57亿美元,法国只有29亿美元。资本输入的债务国——美国的工业产值,比资本输出国的英、法两国工业产值的总和71.63亿美元还多23.35亿美元,这为美国进入20世纪以后。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打下了工业经济深厚的基础。总之,从“英国时代”到“美国世界”的跨越,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原计划(百分数)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比上年增长5.7%670万吨2亿吨实验达到百分数比上年增长11.6%3400亿斤2400万担比上年增长5.7%720万吨2.17亿吨以上材料均引自熊承忠等著《大循环》请回答:(1)依据材料二分析,从世界范围看,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有何新的发展趋向?为什么?(2)19世纪晚期,美国与英法两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有何不同?产生了什么不同后果?(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归纳出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与条件。(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从“英国时代”到“美国世纪”大跨越的必然性,你能得出什么认识?4.阅读下列三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1)结合三幅地图,概括近代以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主要特点。(2)前两次战争都是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太平洋战争则以日本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2005年日俄战争结束100周年,日本以各种形式庆祝战争的胜利;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60周年,日本首相小泉不顾亚洲各国的反对,继续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3)以上事实反映和说明了什么。(4)从以上相关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训练题参考答案1.(1)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展。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选料和制作精细;商业信誉极好。(2)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3)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商人也必须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恪守信誉,合法经营,才能保持商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2.(1)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原因是当时“左”的错误仍在发展,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工农业产值都有所提高,尤以农业产值提高幅度更大。原因是中央努力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等。(3)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使国民经济保持高效的、持续的发展。3.(1)英美矛盾即将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英国占有广大殖民地而经济实力衰退,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但占有殖民地最少,两者之间的争夺不可避免。(2)英法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美国则走上高速发展工业的路子。英法经济发展缓慢下来;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3)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战中“中立”政策的成功,高速发展工业。(4)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经济,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二要把握机遇,灵活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三要大量积累和吸收资金,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等。4.(1)特点:由大陆扩张向南方海洋发展;有既定侵略国策;对外侵略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对手越来越强;都由日本首先挑起,不宣而战。(2)胜因: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日本海军力量强大;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及沙俄农奴制的残余、国力相对落后。败因:中国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1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