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8年国考练习(怒江水电开发)一、在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怒江水电开发究竟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主张开发怒江水电者认为,1、怒江州地区可开发的资源有限,水电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可以加快发展速度;2、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就业机会,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3、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是全面的发展观;4、水电开发节约了煤炭资源的消耗,减少了污染排放,增加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可以有经济能力进行生态移民,防止当地居民对环境的破坏,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体现了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统筹地区发展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反对者认为:1、怒江开发不能解决移民的生活问题,只是电力公司、地方官员等少部分人致富,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2、开发后怒江流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地质景观将遭到破坏,开发会带来污水,加剧污染,恶化生态环境,使发展不可持续;3、开发不利于当地的民族文化保护,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4、不能确保解决泥沙问题,存在一定的地质隐患。(459)二、1、漫湾水电站对移民扶持不足,造成移民生活困难,移民破坏环境,造成了地质灾害,启示我们:水电开发要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好移民的生活问题,要避免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2、田纳西经验对我国水电开发的启示:一要有制度和组织保障,加强立法,成立专门机构;二要科学规划,开发中做好环境保护;三要以水电产业为龙头,带动农、林、渔、矿、旅游业全面发展;四要吸引私人资金投入,加快开发进程。(185)四.1、慎重考虑生态问题,力求对每条河,每个大把的规划设计都慎重对待生态问题,——这种说法过于笼统模糊,观点够不明确。应该说成:统筹兼顾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力求对每条河,每个大坝的规划设计都要切实保证原流域的生态不因水电开发遭到破坏。2、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说法有误。在保护区域内禁止水电开发的做法,是改变“经济效益至上”发展观的体现,并不是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工程目标,单纯工程建设还是要追求“技术经济最优”目标的。应改写为:树立绿色GDP意识,彻底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念。3、慎重对待资源开发问题——态度不够明朗。没有表明是开发还是不开发,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开发,什么样的情况不能开发。应该说成:摒弃单一开发资源的做法,开发的前提是要能保证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该地区的全面发展。(340)人与自然在如今世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温室效应、能源危机、工业污染等负面效应也纷至沓来,人们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在如何对待自然资源开发的问题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需要保持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原生态,所以对自然资源要限制开发,停止开发。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资源开发可以加速经济增长,需要加快开发、全力开发,为此牺牲环境也可以在所不惜。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要么是因噎废食,为了环境保护放弃发展,要么是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发展不为将来打算,都是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简单对立了,认为两者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起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良好生态,用良好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胞物与”、“天人合一”,我国自古就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须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发展的原则。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绿色GDP意识,认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彻底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观念。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划论证,新上重大项目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建设前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确保做到发展与环保并重。再次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二、依法发展的原则。瑞典和美国通过立法加强了河流水域的保护,收到良好效果,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要完善环保相关法规,制定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严格环评标准,同时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力量,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罚力度,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三、全面发展的原则。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数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在资源开发中,要摒弃单一开发资源的做法,要以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要能保证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该地区的全面发展,避免出现资源开发了经济却没有发展的现象。第四、以人为本的原则。漫湾水电站没有解决好移民的生活问题,导致移民对水库区的生态造成破坏,带来了地质灾害,在这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转化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每一位公务员都应时刻牢记在心,在水库移民、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等一切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工作中,把共建共享的理念贯彻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创造“人和”的局面,去感天动地,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1187)2007年国考练习(土地问题)第一题北焦村是石家庄市的城中村,1200多户、3000多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土地被陆续征用,现在村里仅剩30多亩自留地,却还有几百亩土地闲置,征地虽然给了村民一定补偿,但没有解决其生活问题,造成上访。西营村位于石市水源保护区内,2004年某学院扩建在该村征地920亩,由于耕地征用补偿费低于商业用地价格,村委会又贱卖土地,所以不同意征地的村民比例由11%上升到18%,征地款至今未发放到位,学院强制施工还引发与村民的冲突。该二村的情况,目前比较普遍,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使得被征地农民只获得土地转让收益的5%—10%。征地行为将继续,而失地农民却得不到合理补偿,容易引发社会隐患。目前土地纠纷已成为农民维权的焦点,问题突出。为此国务院下发文件,规范了农地征用的审批,增加了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在积极解决土地征用问题。但农民期望能拿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有专家也建议根据土地的使用性质,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以保障农民权益。(386)第二题评价“持续土地利用管理”,一看复垦土地总量多少;二看是否实现土地占补平衡;三看土地利用规划是否集约;四看盘活了多少存量土地;五看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是否超标;六看土地质量是否退化;七看是否造成水土污染。(99)第三题1、目的:增加可利用的土地数量,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意义:从当前看,贯彻了《土地管理法》,增加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从长远看,为保护土地资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80)2、存量土地:指已经列入建设规划,准备开发但还没有开发或者没有充分开发,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地荒:指现有土地不能满足建设需要,还需要向农村征地或开辟其他渠道增加土地供应的现象。第四题1、土地的使用性质有公益性质商业性质,因此要把土地市场区分为公益用地市场和商业用地市场两大类。在公益用地市场中,政府可以征地,但是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过程要由农民代表参与;在商业用地市场中,政府根据法定的建设规划先确定待征土地范围,至于土地的转让价格应有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开发商协商决定。这样,在两大类市场中,都可以让农民参与对自己土地的定价。2、一查当地土地征用前三年的产值;二查补偿费标准是否符合规定;三查上报征地面积是否属实;四查征地补偿费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五查征地补偿款有无截流挪用;六查补偿费发放流程是否公开;七查征用土地的转让价格;八查土地征转差额的用途;九查土地征用程序是否合法;十查相关账目是否清楚。第五题命脉土地是农民的命脉,社会的命脉,国家的命脉。农民生活离不开土地,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土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生存也离不开土地。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土地,土地问题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土地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造成土地紧张的原因一是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二是城乡利用粗放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大量土地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地资源退化。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保护好土地——我们这一命脉资源。一、开源。要保护好土地资源,首先要充分发掘潜力,增加可利用的土地数量。要通过空心村整治、工矿废弃地改造等形式,在占用土地的同时大力复垦土地,不断增加土地数量。无锡为江苏地级市中最少的城市,人均耕地仅0.55亩,近年来无锡市政府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新增耕地4.3万亩,有效满足了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从2004年起开展了整治了“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工作,截至目前,整治出土地46万亩,净增耕地总量26万亩。全省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无锡和河南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二、节流。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占用一分就少一分,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树立保护土地的观念,以保护土地资源来保障发展,以保障经济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其次要制定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改变土地粗放利用的局面,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限制超大楼盘的开发;再次要对城市建设的存量土地进行调整,在已有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对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三、增效。目前的生产正在毁坏将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贫穷和边际地区采取集约农业方式,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灾难,施肥、灌溉等也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有效保护土地还必须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土壤的效力,一要提倡科学耕种、合理施肥,保障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污染;二要制定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标准,检验和检测土地开发;三要加大投入,对土地退化地区的土壤进行改良。保护土地资源,开源、节流、增效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只开源,不节流,土地会被大量浪费;只节流不开源,土地也会越来越少;不注意防止土地退化,土地产出效率降低,也相当于土地数量减少。我们只有三管齐下,三管都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命脉——土地资源。(933)2006年国考仿真练习(突发事件)第一题:2008年中国南部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受损严重。雪灾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大面积农作物受灾,许多民房受损倒塌,大量牲畜死亡,使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带来了达1000亿元的经济损失。雪灾暴露出我国目前应急机制建设的不足:其一,虽然我们制订了防灾抗灾的有关法律和应急预案,但多数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多数预案还停留在条文上。其二,日常救灾的投入不到位,应储备的救灾物资不足,避难场所不够。其三,没有建立起应急预案信息库,对各种可能状态的情景模拟的工作不到位。其四,由于长期以来对防灾、抗灾的常识教育不够,特别是对各级官员的教育缺位,导致灾害意识淡溥,对应急管理重视不够。(273)第二题:广东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注重把工作做在平时。不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坚持长期努力。其二,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散在各部门、各专业领域的应急指挥系统。在全国首先开通了应急专门网站,建立健全了信息报告制度体系,实现了应急信息的有效采集、传递和资源整合。其三,发挥专业人才作用,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加强培养、利用专业人才进行公共应急管理。包括在大学开设应急管理专业方向,成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等。其四,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安排,提高干部的应急管理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后,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加强与志愿者的沟通、协作,设立专门基金,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资助志愿者活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暮组织和培训工作。(367)第三题:如何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工作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加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相关的专项预案和部门
本文标题:猴哥写的申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2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