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囊括其中。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之间的协调。当今,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能只局限于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而是要扩展到广大领域,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巨系统的协调。根据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进行外推,可以断言,任何一个有限系统都不可能对自身原因的合理性作出完全的解释,这只有在更大的系统中才是可能的。[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本来不过是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某种结合方式和状态,因此,离开了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实在内容和脱离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系统来孤立的研究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不是对和谐社会的把握。从实践层面上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存在的基础。实践中的无数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其发生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04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噬,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我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25%的铝。中国每年创造1美元GDP所耗费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11.5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2年底至2003年春SARS的流行,再次向人们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无数事实说明,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态学方面看,它已经呈现出了古代的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和近代的以人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当今,人们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前几种形态的逻辑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古代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的扬弃。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事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通常都只能听天由命,对自然界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古人稚嫩的意识中,处处体现的是以神话意识和自然崇拜所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依赖,人们只企求以自然为基础达到人与自然的同一、和谐。由此,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天道不可违”以及“天人合一”等朴素思想,而古希腊哲人也告诫人们应“听自然的话、照自然行事”,他们强调的都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和依附的统一。进入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前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逐步由本能变为自觉,开始了由顺应自然到干预自然的转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变依然以“顺天”和“靠天保佑”为前提,仍然摆脱不了“自然关系占上风”,“人受自然的支配并是自然的奴隶”的受支配、受制约的处境。古代的这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状态,是以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为前提的。尽管,自然由于没有受到人类的干预而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但是人类的主体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却被无情地消融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中。当今,我们人类的主体性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张扬,所以今天所要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可能再是对古代的简单回归或复兴,而应是对它的一种扬弃。今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考虑更多的应是在发挥人类主体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少或避免人与自然的冲突,而不是人类如何在自然的绝对统治下生存的问题。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近代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反思。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时,人类理性从自然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理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类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无休止的欲望。两方面的结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自己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把古代的人与自然的合一变成了二元对立的两极。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将人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无视自然的永恒的必然性权威,甚至常常自得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对于这种主体意识的短视,恩格斯早就提醒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2]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上述警告,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警觉,人类由于加剧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惩罚的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更加严重了。目前,全球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①气候变暖。联合国的一份根据两千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报告预言:地球气候在21世纪将上升1-3.6摄氏度,气温的这种细小变化,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和持久的热浪;②臭氧层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从地球上消失;④酸雨蔓延,使农作物减产,林木枯萎,鱼类死亡;⑤森林锐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⑥土地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约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正受到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威胁;⑦大气污染日趋严重;⑧淡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使大多数江河湖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发展中国家95%以上的城市污水未得到处理;⑨海洋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近海区氮和磷含量增加50%-200%,海水中营养物过量,导致沿海藻类迅速生长,形成赤潮;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面临的这十大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不断向自然界的“征服者”们敲响警钟。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面前,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和个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麻木不仁,缺乏紧迫感,甚至还有恃无恐地破坏生态系统,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其势必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势必危害他们自身。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和困境,面对自然界的无声抗争和有形的报复,人类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改变“要做大自然的统治者”的观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想在更高的起点上达到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种理性反思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人与自然间的一种新型形态新鲜出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古代的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也不是近代的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而是对它们不断“扬弃”的螺旋式发展结果。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就是一部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变迁的历史。从1895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开始,经济的发展就与石油的兴起和能源危机相伴随,世界能源系统已锁定了化石能源,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世界长期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能源技术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到由市场力量引致的技术变迁,再到现在的有公共政策主导的面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趋于和谐与理性,在此背景下,我国未来的能源之路必须走创新之路,完善能源政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本文标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4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