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学常识连线《童趣》刘安春秋《论语十则》韩非子战国末《山市》刘义庆西汉《智子疑邻》沈复南朝宋《塞翁失马》蒲松龄清《世说新语》两则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文学常识连线《童趣》刘安春秋《论语十则》韩非子战国末《山市》刘义庆西汉《智子疑邻》沈复南朝宋《塞翁失马》蒲松龄清《世说新语》两则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家庭聚会子侄辈不久,一会儿大Zhòu高兴的样子chā大至,差不多相比nǐ不如比做诗文随,凭借表示判断的语气yìxùfù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大(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扬。”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译文2、为什么“公大笑乐”?他笑什么?乐什么?3、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1、文章结尾为什么还加上一句话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归纳问题:离开拉放弃诚实,守信回头看约定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太丘舍去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友人元方问怒引之答曰不顾懂礼、聪明、识义、正直不阿无信、无礼,知错就改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补充举例: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家姊、舍妹(弟)、犬子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令尊令郎陛下足下麾下谦词有:敝人卑职寡人老朽十二章生字论()语不愠()三省()罔()殆()诲()焉()弘()恕()lúnwǎngyānyùndàihóngxǐnghuìshù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人称代词,你。知:通“智”,聪明。通假字志同道合的人从也,也是快乐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了解转折连词,却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别人,人家别人不了解我(或自己),我却不发怒(或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时:时常(按一定时间);习:复习(温习,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1、重点词语(实词)2、固定句式人称代词,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自己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介词,替此指办事顺接连词,表承接尽心竭力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交往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温习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吾:我;日:每日;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乎?”译为:“是不是……呢?”1、重点词语2、固定句式温习学过的知识,旧知识顺接连词,表承接领悟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当,做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故:旧知识,学过的知识。知新:知,领悟;新,新的理解与体会为:当,做。重点词语转折连词,却就迷惑有害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教导通“汝”,你知与不知的态度语气助词,吧孔子说:“仲由(子路),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态度吧!代“知”的内容是,就是代词,这,此通“智”,聪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贤人看齐兼词,于之,向他内心自我反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泛指,虚数,多走必定语气词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长处,好的学习代“善者”代“不善者”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士人,亦指读书人刚强,勇毅重大使命曾子说:“士人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介词,把当做重大停止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是很遥远的吗?”凋谢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年这样无实义孔子说:“遇上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奉行一句话可以用来代词,代这句话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也许给,在施加想要不要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1、作家作品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文章的成语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名言警句表示顺接表示转折表示并列关系“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表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来表达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不知而不愠任重而道远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严正警告: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孔子是:曾子是每天三省: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任重道远]担子重,路程又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以……为聪明以……为可疑下雨(名作动)毁坏,坍塌修筑老人(读fǔ)晚上果然丢失很,十分盗贼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其邻人之父亦云。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1、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2、这则寓言有何寓意?▲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3、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听取意见要客观公正,不能有偏见。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擅长,精通逃跑安慰老人怎么就,表反问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人们都去祝贺他,这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经过带领(读jiàng)祝贺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富有喜欢(读hào)大腿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沙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此人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得以保全生命。壮年男子拉十分之九,绝大部分保全唯独父亲(读fù)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马亡入胡↓将胡马归↓堕而折髀↓父子相保【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寓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1、祸与福是能不断转化的。2、福中要看到祸,要加以戒备。3、有时暂时吃亏,但可能因此得到好处。
本文标题: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57070 .html